机器人半马落幕!深圳“天工”夺冠,宇树科技回应摔倒争议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4-20 10:04

4月19日,北京亦庄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赛事——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开跑。20台机器人“选手”与人类选手共同征战21公里赛道,最终,深圳企业优必选科技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研制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引发线上线下围观热潮。

其中,一台在赛道上摔倒的人形机器人,外形酷似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引发不少网友质疑其稳定性。对此,宇树科技当晚作出回应,明确表示未参与此次比赛,“我们最近都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完全没有参赛。”

宇树进一步解释,G1机器人自去年发货以来已销售至全球众多客户,部分客户携带宇树机器人参赛,并自行加载了不同算法,因此性能表现不一,网友不应将个别案例视为对整机能力的评判。

“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宇树方面表示,希望外界给予机器人产业更多理解与包容。

图片

宇树回应争议

宇树科技表示,G1机器人自去年发货以来,已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客户在不依赖官方支持的前提下,自行使用G1机器人进行开发和应用。

“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有好几个独立的团队使用了我们的机器人,比如我们的客户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宇树方面解释道,“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我们的机器人,有好几个独立团队在使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别很大,请大家不要误解。”

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摔倒的机器人所属的“城市之间科技队”,虽使用了宇树的G1机器人整机,但对其进行了大量适赛化改装,包括电池仓结构、电池更换机制、手部材料等均做了自定义处理,且算法系统由团队自主研发。业内人士指出,在这样“非标使用”下,机器人在性能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

宇树在声明中也提到,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性能高度依赖于使用者的调试与优化。此次出现的“摔倒”画面,反映的并非产品本身缺陷,而是在不同团队控制系统下的技术适配问题。

“比赛都需要提前好好准备,我们最近事情比较多,和很多其他机器人公司类似就没直接参与。”宇树解释称,当前重心仍在面向公众开放的机器人格斗直播项目,相关产品与工程团队正在为此进行技术准备。

这场比赛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作“开放式测试平台”,机器人厂商可以通过客户参赛行为,收集真实场景下的使用反馈,形成倒逼改进机制。宇树在回应中也表示,允许并鼓励客户探索不同使用路径,是公司商业化模式的一部分。

深圳机器人夺冠

在这场汇聚20台机器人选手的马拉松赛事中,最终冲线夺冠的是来自深圳企业优必选科技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研制的“天工Ultra”。它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成为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的首位“冠军”。

图片

天工Ultra身高1.8米,采用全电驱动系统,比赛当天一度在17公里处跌倒,经过工程师紧急抢修后重新出发,最终完成比赛。尽管步伐略显踉跄,但坚持到底的精神赢得现场掌声,也为其背后的团队赢得极大关注。

优必选是此次比赛牵头单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总经理单位,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深耕多年。从结构设计、运动控制到软硬件系统集成,优必选在“天工”系列产品上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其技术负责人郭宜劼表示,此次比赛让天工在仿真环境训练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真实场景下的稳定性与适应能力。

除了优必选,另一家深圳企业——乐聚机器人也携产品“夸父”亮相赛道。“夸父”具备每小时超过7公里的奔跑速度,其核心在于结合模型预测控制与模仿学习的算法系统,能够基于小样本数据进行快速适配,并在复杂环境下维持30分钟以上的稳定奔跑。

近年来,深圳已集聚优必选、乐聚、众擎等一批活跃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核心企业。从底层部件、控制系统到整机产品,深圳已经形成从“做得出”到“跑得动”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雏形。

此次赛事不仅比拼机器人运动能力,更成为验证产业体系协同度的“极限测试”。从高扭矩电机、柔性材料、电池系统到AI算法、步态控制,多项能力集成的背后,是研发、制造、算法、测试等多环节企业的默契配合。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