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公里一路“生”花,全球新药争霸黄埔突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4-24 16:59

编者按:

生物医药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也是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竞争的关键赛道之一。放眼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版图,耀眼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产业规模跃升千亿级,药企数量与创新成果“双井喷”,不仅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更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展现中国生物医药的硬核实力。是什么成就了今日黄埔的生物医药产业?

今年,广州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依旧承载战略重任。身处全球激烈竞争格局中,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黄埔如何集聚优势、突破瓶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就明日的生物医药?

南方都市报即日推出“生物医药看黄埔”报道专题,多维度剖析黄埔系统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与成功经验。首篇关注,黄埔创新药逐鹿全球市场背后的“空间法则”。

当百济神州、康方生物、赛默飞、绿叶、恒瑞医药等一批全球顶尖创新药企业,不约而同将制药基地落子中新广州知识城,短短几年内,它们不少又以“创新中心”“南方总部”“亚太总部”等名头,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扩大研发布局,推动产业链本地化。这是近十年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重仓”生物医药的成功体现,闻名业界。

医药产业高度精细化,没有一家药企愿意将产业链拉得太远。打开黄埔的生物医药产业版图,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精心设计的“两城一岛”空间布局,以一条纵向的创新大道,约50公里便可串联广州国际生物岛(下称“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下称“知识城”),也把“研发—中试—生产”串联成链,可谓“全国罕见”。

这不是简单的物理分区。透析生物医药产业特性,黄埔构建起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生产全覆盖,产业规模快速跃升至千亿级,跻身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并连续5年获批1类创新药上市。“黄埔”,正在成为创新药全球版图上的新坐标。

图片

图为广州国际生物岛。通讯员 李剑锋 摄

链式闭环:

“两城一岛”重塑产业良性循环

作为广州工业强区,黄埔以制造业闻名,但在上世纪末已敏锐捕捉到生物医药这一朝阳产业的巨大潜力。

1998年,广州规划建设科学城时便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开启一场“投资马拉松”。2011年年底,广州市政府正式决定,将刚开岛运营数月的生物岛划归广州开发区管理,标志着黄埔生物医药产业迈入集群化发展阶段。

接岛之初,黄埔就明确了“研发在生物岛、中试在科学城、制造在知识城”的梯度布局

生物岛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相对独立、临近城央的地理位置,适合高端研发机构聚集;科学城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园区,产业配套成熟,适合成果转化和中试;知识城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惠政策,适合大规模生产制造。

这种基于不同区域特点的专业化分工,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契合生物医药产业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N的发展规律,能帮助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区内自由流动,无需跨区域寻找配套资源,极大降低了创新成本。这一前瞻性布局,成为后来“两城一岛”协同发展的雏形。

图片

图为广州科学城。通讯员 贾自豪 摄

建好骨架后,得舒经脉、丰血肉,也就是产业导入。与张江药谷、苏州BioBAY类似,黄埔采取了“以平台引企业”的策略,政府投资产业园,医药巨头涌入,聚合上下游企业。

从2016年起,黄埔强势联合国际巨头打造顶尖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特色园区,吸引了百济神州、绿叶集团等名企布局生物制药项目。规模效应释放下,在知识城北部,一座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园区(Value-Park)拔地而起,诺诚健华、恒瑞医药、达安基因、康方生物等众多国内乃至世界500强企业陆续汇聚。

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不断“磁吸”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形成“平台—企业—集群”良性循环。这种策略后来被不断复制和优化,成为“两城一岛”快速崛起的重要动力

2017年,黄埔在全国率先推出为生物医药产业量身定制的专项政策,开始构建全方位的政策体系。同年底,生物岛实验室(原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获批成为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为产业提供更强大的科研支撑。这一年,黄埔生物医药企业主体数突破1000家。

就这样,生物岛阔步迈向广州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核心高地,科学城全力建设世界顶尖的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城积极打造亚洲一流的生物制药基地。

黄埔土生土长的上市公司一品红药业,对此医药全产业链布局尤为赞赏,“这让‘实验室—中试车间—工厂’无缝衔接,不仅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更通过生态协同的效应,大幅缩短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对创新型药企极具优势和吸引力”,该公司负责人称。

市场青睐:

企业战略与区域布局“深度契合”

空间布局的优化,令“两城一岛”宛如生物医药创新的“流水线”,每个环节都有最专业的“车间”,让创新药从概念到上市,一路畅通。当龙头药企纷纷乐于将自身产业链顺着“两城一岛”布局,证明黄埔这一模式被市场高度认可。

国际知名创新药企恒瑞医药,已连续3年入选全球制药公司管线规模TOP25。2019年,它选址知识城成立全资子公司广东恒瑞医药,建造占地6.6万平方米,集高端创新药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配备了国内首套全国产化原液生产线和全过程称重预充针、西林瓶灌装线,满足多种剂型生物制品生产,综合年产制剂可达1000万支。

自成立以来,广东恒瑞医药已获15个创新药临床批件,上市1款创新药瑞卡西单抗,申请9项技术专利,并已在生物岛建设南方总部,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我们就是遵照‘两城一岛’的链条来布局”,广东恒瑞医药副总经理陈磊告诉南都记者,南方总部项目主要布局临床医学和销售人员板块,“他们需要不停去对接医生、专家和市场,而生物岛聚集前端研发和临床等功能,交通十分便利,将企业总部放在那里完全没问题。”

图片

广东恒瑞医药的知识城产业化基地,配备了国内首套全国产化原液生产线和全过程称重预充针、西林瓶灌装线,满足多种剂型生物制品生产。图为两名技术人员正在生产线内工作。通讯员 李剑锋 摄

创新药巨头恒瑞医药如此,一品红药业亦如此。2002年创建于黄埔的一品红药业,聚焦儿童药、慢病药领域的创新研发,在2010年就将新药研发与生物制药基地布局科学城,生物岛开岛后,它又快速将总部落户岛上。

“这是基于对区域功能定位与企业战略深度契合的谋划,为我们实现了资源整合效率最大化”,一品红药业上述负责人指出,总部借助生物岛的前沿信息与科研网络,高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科学城创新研发基地及生产基地则依托区域内CRO/CDMO企业和供应链,叠加政府扶持政策,极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此外,研发与生产的地理邻近性,使技术反馈、工艺优化和产能调配更敏捷,“我们的研发团队可快速响应生产端的技术需求”。

精细而内生的医药专业分工结构,为不同类型药企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于上述大型企业,通过“生物岛+科学城/知识城”的组合模式,可购地建成自身产业链,无需将“研发—中试—生产”独立切分。对于中小微药企,畅游“两城一岛”不同的专业园区,基本可满足从早期研发到小试中试、再到大规模量产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立足黄埔向外辐射,一品红药业已建成5万多平方米的办公总部、6万多平方米的创新研发基地、22万平方米符合欧盟和FDA标准的数字化智能智造基地、110亩的创新原料药基地,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以“单药头对头实验”终结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不败神话的康方生物,除了在扩建知识城生物制药基地三期项目,去年也在生物岛启动建设临床研究与运营亚太总部项目。康方生物公共关系高级总监杨俊坚表示,“广州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十分丰富,黄埔产业创新链完善,康方生物要立足湾区、面向世界发展壮大,在本土加注布局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恒瑞医药在海内外已建有14个研发中心和12个生产基地,在同一城市布局两个点的,仅广州一地。“因为能像黄埔这样集中布局全产业链,全国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地方”,陈磊感慨,“在别的城市,我们都是租一层楼给临床人员办公,但在广州,我们能盖一栋楼办公,归属感肯定不一样。”

生态“破壁”:

“集聚”变“融合”形成后发优势

按照国际发展经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大致遵循“地方集聚—区域协同—全球竞合”的成长路径。相比其他生物医药产业传统优势集聚区,要突破行政藩篱实现跨区域协同,黄埔自成一体的全链条发展空间,让它能更快将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借后发优势“弯道超车”。

“两城一岛”并非止步于空间串珠成链,更在于打破传统创新链条的线性模式,构建政、产、学、研、医、金多主体协同并进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落子广州,恒瑞医药看中这里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相关慢性病研究与临床资源,依托广东恒瑞医药开辟技术新赛道,建立抗体偶联药物(ADC)技术平台,加强呼吸系统用药的创新研发。

2021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广州实验室在生物岛重磅揭牌,聚焦呼吸系统传染病及其引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域。这让广东恒瑞医药更为振奋。“通过与广州实验室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创新研发、临床试验,效率肯定更快,他们孵化的产品还有可能转化给我们”,陈磊说,这是真正的“强强联合”。

图片

坐落于广州国际生物岛上的广州实验室,其背后林立着多家药企大楼。通讯员 李剑锋 摄

如今,生物岛已成建制引进院士团队项目30余个,集聚高层次人才近200位、数十家研究院和明星企业总部,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园区,中山六院、孙逸仙纪念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在岛内设立成果转化中心,“虹吸效应”日益增强。

企业也在助力黄埔完善创新生态,目标是更开放,以强化产业结构广度与黏性。例如,世界500强阿斯利康,不断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入驻其位于生物岛的生命科学创新园,又与本土企业安必平共建肿瘤精准诊断联盟,通过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展开多层次合作。生物岛实验室联合一品红药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疫苗技术产业转化中心,打造以创新药中试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孵化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

这样的全周期创新生态链越来越“丝滑”。用一位行业观察者的话说:“在黄埔,一个科学家带着一个好点子来,可以找到实验室做研究,找到资金支持,找到医院做临床试验,找到工厂生产,甚至找到市场销售,所有环节基本在一小时车程内完成。”

纵观全球,波士顿、旧金山湾区、瑞士巴塞尔等世界级生物医药集群的形成都经历了数十年积累,黄埔“两城一岛”在短短十余年间取得的成就已令人瞩目:

全区生物医药企业主体数增至4800家,连续5年获批1类创新药上市,以累计9个之数占全省50%;生物岛、科学城生物产业基地、知识城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被纳入广东省十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广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获评全国第5,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梯队。

图片

图为中新广州知识城。通讯员 李剑锋 摄

面向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一定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黄埔的下一步,是要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化学融合”,增强创新策源力,培育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引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一品红药业上述负责人特别提到,“黄埔要充分发挥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区位优势,连接内地与港澳的医疗资源,建立跨境协作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生物医药这场“马拉松”中,黄埔已找准自身节奏稳步前进,假以时日,这里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不可或缺的一极。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