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新知大会第七季举办,首场聚焦“AI时代的法律刻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4-21 17:16

南都记者获悉,为探索智能时代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处之道,三联书店于2025年4月20日至27日举办第七季“三联·新知大会“,以"算法的尺度:智能时代的共生法则"为主题,带领公众深入理解算法背后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多维影响。

首场活动“未来契约:AI时代的法律刻度”4月20日下午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在算法决策的时代,法律如何定义边界?当人机交互变得日益复杂,责任归属该如何界定?从自动驾驶归责到AIGC内容风险,从个人隐私保护到算法公正透明,我们必须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法律困境。

中国社科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周辉研究员、北大法学院戴昕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天昊副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张欣教授等法学专家将深入探讨AI时代的法治问题,深入剖析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促进创新又能守护人类核心价值的法律框架。

图片

活动现场。

据相关报告显示,全球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发布了AI伦理准则或监管框架。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构合理法律边界既要防止过度监管阻碍创新,又要确保技术发展符合公共利益,这一平衡正是本场讨论的核心。

图片

中国社科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周辉研究员。

活动上,中国社科院文化法制研究中心周辉研究员首先讲解了当前关于算法和法治的整体的图景。他谈道:“算法在推进AI扩展,先进的算法会推进AI进步和社会福利的增加。比如算法的改进可以减少训练大模型所需要的算力、时间甚至有可能节省对数据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算法如何给它一个更好的发展和创新的空间。特别是算法的科学性会影响算法的准确性和速度。春节期间特别火的以DeepSeek为代表的新的人工智能的路线,恰恰体现在算法的设计,这是它的创新点,也是它的重要的优势之一。”

周辉提到,算法真正对社会、广大用户产生联系还是在使用中。“法律关注的是社会关系的调整,算法所处的无论是数字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都使得这种连接更广泛,更能产生区别于物理空间的线上空间的新型的联系。”

图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张欣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张欣教授谈及算法的透明和隐私建构。张欣指出,为什么我们不怕人类的决策,大多数时候我们相信医生、律师、法官的决定,但面对算法做出的决策会觉得比较恐惧、焦虑?

她说:“面对传统的人类决策的时候,第一,你可以非常快速地找出决策的主体,但算法做出决策是默默的,不为你知晓,而且通常跟人类的决策混在一起,这时候你不知道是否被算法影响了。第二,权力制约机制。长久的时间以来我们面对人类的决策,创建了一整套知情、异议、救济。这就是法律中为什么说程序有自己独立的价值。”

“因此面对算法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更新、升级、换代,把传统的面向人类决策的一整套信誉机制也好、权利救济机制也好,在算法时代进行正当程序的转换和升级。这个转换和升级就是法律研究,尤其是算法研究当中大家经常说的技术正当程序。”

张欣认为,算法透明治理可能面临重重挑战,技术黑箱、商业机密的壁垒高筑,数据隐私与安全的红线不容逾越,统一标准的建立更是步履维艰。但算法透明绝非仅仅是一个技术性或合规性的议题,它本质上关于社会的核心话题信任。“当算法在市场和政府之外,成为第三种决定资源配置的无形力量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去追求一种有意义和负责任的算法透明,这并不是让我们纠结某一个技术细节而是建立一种机制,让我们能够理解评估,并且在必要时干预那些塑造我们现实的力量。所以我觉得算法透明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工程或者治理任务,它其实是关乎整个未来价值选择和社会构建的过程。”

图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天昊副教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天昊副教授介绍了“智能趋势下AI对齐和治理”。他认为,对齐意味着让模型跟人对上话。“现在我们更关注价值是否可以对齐。大模型越来越多替我们做决策,如果大模型的价值和法律的价值不对齐,大的判决可能就南辕北辙的,要对齐才敢用。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这是现在主流大模型都会用的技术,找一些人对大模型的输出进行标定,标定形成数据集,形成新小模型,新的小模型懂人需求,把小模型和大模型不断互动,让大模型不断获得小模型评分,慢慢优化大模型在反馈上的表现,跟人的需求进一步对齐。”

展望未来,陈天昊表示,个人正在成为数据处理者。“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包括GPTR都预设了平台期,组织是数据处理者,个人是数据主体,所以存在一个结构性的不平等的关系。但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开源动态的发展,很快大模型就可以被每个普通人下载到本地对它进行微调,甚至做强化学习。所以它未来更大的前景我觉得是赋能个人。但这里会存在巨大的挑战,对平台比较容易进行监管,信息保护法搞一个很强的合规义务。但对个人很难进行信息监管,未来要划定个人使用AI的行为底线。我们国家关于DeepSeek有一系列的规章和安排,但这只是模型应用的一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都需要系统性的设计,设计一个个人使用AI的行为底线。”

图片

北大法学院戴昕副教授。

北大法学院戴昕副教授讨论了AI治理中的重要考量。他说:“大概二十多年前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的课叫互联网法,后来我自己开始在学校教书,教的也是互联网或者网络法。现在学校要求必须弄得很前沿,改名叫人工智能法,实际上内容差不多,核心主题延续性非常强。30年前刚有民用互联网时候,谈的是隐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假新闻或者谣言的问题,营销消费者保护,电诈、虚假宣传等等。法律和数字科技,信息科技的经典议题,最近几十年一直在延续。”

“好多时候考虑技术问题首先要理解我们人自己的需求,理解我们人永远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技术生活和与其他人互动的预期。很多年来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来了以后我们不知道怎么跟技术相处,而是技术来了以后逼迫我们去想,以前我们想要这个,但从来不是真的想要这个。或者以前我觉得某种价值很重要,有了这个技术之后我就开始动摇。所以,现在人类认识自己变得更加重要。”戴昕表示。

据悉,“三联·新知大会第七季”未来几场活动,将分别围绕“算法炼金术:当代社会的隐形架构师”“道法自然:人工智能背后的算法赋能”“算法引擎:数字智能与经济发展”几个主题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新知大会的主题源自三联书店即将推出的算法系列丛书。该系列包括四本专著,分别从法律、社会、技术和经济等角度全面解读算法对日常生活的多元影响。

“这套丛书是国内首次系统性探讨算法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的学术普及读物” ,三联书店相关编辑介绍,“我们邀请了包括这次参与活动的一线学者撰写,通过严谨而生动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算法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促进公众理性认知技术变革,探索智能时代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处之道。”

系列丛书预计于2025年内上市。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