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手作:潮汕菜粿
◎作者:深圳外国语学校弘知高中二年级 吴艺凡 ◎指导老师:林建芬
插画:陈婷
我国春节申遗成功,让世界看见了中国红。广东潮汕“英歌舞”登上了春晚舞台,拥有500年历史的广东非遗——“潮汕粿”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去打卡品尝。作为一个潮汕后代,虽然我出生在深圳这一超级移民城市,但是从小被长辈们教育着要传承潮汕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深圳这座快节奏的国际大都市,我经常忙于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小确幸,于是我决定放慢脚步,和妈妈、外婆一起亲手制作一次潮汕韭菜粿,体验那份从家庭亲子劳动中获得的满足与快乐。
这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市场挑选最新鲜的本地韭菜和肥美猪油做馅料。阳光下,韭菜的叶子闪烁着翠绿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对我这次尝试的鼓励。回到家中,在外婆的指导下,我和妈妈就开始忙碌起来,洗菜、切菜、调味,馅料里有猪油渣和韭菜碎,每一步都倾注了我的心血与汗水。虽然过程中不乏琐碎与麻烦,但每当想到能够品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韭菜粿,那份期待与喜悦便足以让我忘却所有的疲惫。
制作粿皮的过程更是一场技术与耐心的考验。外婆将不同类粉和水按比例混合起来,我小心翼翼地将米浆倒入锅中,用慢火慢慢搅拌,直到它变得浓稠而富有弹性。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粿皮的口感。但当我看到那一碗碗洁白如玉的粿皮时,深感所有的努力都是如此值得。
接下来,我和外婆一起将韭菜馅包入粿皮中,再放入蒸锅蒸制。随着蒸汽的升腾,厨房里渐渐弥漫起了一股诱人的香气。那一刻,我仿佛能闻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幸福。
终于,当蒸锅的盖子被缓缓打开,一笼笼热气腾腾、色泽翠绿的潮汕韭菜粿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口,粿皮软糯而有嚼劲,韭菜馅鲜美多汁,两者在口中交织,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味。那一刻,所有的劳累与等待都化为了乌有,只留下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在潮汕,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为“粿”,而潮汕人逢节必有粿——“时年做时粿”。常见于祭祀祖先和祭拜神明的潮汕粿不仅是精致小吃,更是我们潮汕人的精神寄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潮汕本土居民的溢出,会做粿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少,做粿这一劳动技能甚至成为奶奶那辈人的专属手艺。有长达500年历史的潮汕粿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未来我们年青一代更需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和热爱。
平台简介&征文启事
南都校探公众号下属的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
南都中小学生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携手广东省写作学会,重磅推出“粤才小作家”培养计划。即日起至6月30日,面向广东省中小学生(含中职),以“粤见新风貌,传承非遗情——我心中的美好广东”为主题,开展广东省首届“粤才小作家”文学素养展示活动,观察并记录下身边的美好。扫码投稿吧!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