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暗访广州多家婚介机构发现,部分婚介所招揽生意时,不乏以“闪婚”等为噱头,宣称“有人一个月就能谈恋爱”。眼见记者仍不为所动时,便制造年龄焦虑,甚至诱导借贷报名。这些婚介所的收费基本都在万元以上,其中一家收费26800元,称将至少推荐4位女生,服务期不少于4个月,还有情感指导等服务,许诺“找对象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婚介可谓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过去这个行业没有那么强烈的利益诉求,不过是牵线搭桥、熟人介绍,即便收费也只是微薄地表示一下。如今则不一样,行业生态早就发生了变化。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一是婚介公司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注重效率,往往希望客户成功牵手,最好能“速成”,但婚姻是否稳固归根结底取决于双方感情,这种特性与婚介的诉求相背离,也给各种纠纷埋下伏笔。二是互联网对行业的改造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市场上的机构,不少就是以婚介为噱头行交友诈骗的勾当。
近来备受关注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二审法院审理查明,2023年1月30日,上诉人席某某与被害人经当地婚介机构介绍认识后确定恋爱关系;5月1日,双方订立婚约;5月2日下午,席某某不顾被害人反抗,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梳理时间线不难发现,双方从认识、恋爱到订婚、案发,前后不足百日。经历如此短时间的相处,双方关系必然不够牢靠,显然这也是后续案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南都报道不难看出,婚介的这种“高效操作”,其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婚介所在招揽顾客时宣称可以“速成”,这种模式之下的婚恋风险显而易见。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可能是极端案例,除此之外,现实中有多少人靠这种操作真正找到了另一半,又有多少人半途分道扬镳?结局恐怕并不乐观。
婚姻固然充满不确定性,但婚介公司快餐式的服务,无疑让这种不确定性显得更为突出。这或许也解释了相关司法案例中,为什么婚介公司会输掉官司。南都报道提到的一个最高法案例,一家婚介所承诺“保证闪婚”,当事人不到两个月便离婚,婚介所被判退款。现实中遇到这样的矛盾,双方对簿公堂的情况肯定很少见,还有不少消费者陷入类似消费陷阱,最终多半只能认栽。
至于网络婚介乱象,问题则显得更为严重,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婚介公司,借助互联网渠道开展服务,本质其实就是诈骗。
去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多家婚恋公司因“把客户当成猎物”被点名,其操作让人震惊:不仅婚介公司员工培训主要内容是各种忽悠话术,客户靠聊天软件结识“对象”,更是充满各种陷阱,双方关系每往前“发展”一步都需刷礼物,甚至文字聊天也是根据时长收费。而事实上,用户所面对的往往是一群职业聊天员,他们有的日赚上千元,而这些职业聊天员很多都是来自偏远乡村。这种诈骗早已成为一种谋生手段,有的人手机上会下载十几个软件,一年收入甚至达十几万。
4月17日,最高检通报,近一年来,检察机关办理婚介行业犯罪1546人。南都此次报道提到的诸多案例,无疑是当下婚介机构乱象的缩影。如今的婚介行业,是靠信息差来提供服务,那些制造焦虑的话术,基于客户年龄、收入、外貌等条件来分类收费的操作,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行业乱象必须受到重视。提醒客户理性消费,一些地方探索设置消费冷静期等,类似的操作固然重要,但完善行业规范显然更为迫切。婚介生意本是甜蜜的事业,不能沦为忽悠甚至诈骗的勾当,这应当是底线。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