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内容、创模式、新挑战......解码广东旅游演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5-04-22 18:40

落座固定剧场,体验遨游星空与海洋的视觉奇观;走入户外实景,感受浓烈厚重的地方文化;漫步百年街区,沉浸式“穿越”一段历史风云......从固定剧场到户外实景,从传统景区到主题街区,从“大而奇”到“小而美”,南粤大地上,旅游演艺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格局,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

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演艺不仅是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名片,成为塑造地方文化品牌的有力抓手,更培育文旅新消费、激发商业新模式,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放眼全国,各地旅游演艺在竞争中迭代升级,从内容、技术、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涌现出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旅游演艺品牌。如何在全国众多的旅游演艺中脱颖而出,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成为地方文旅探索的重要方向。

那么,广东旅游演艺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又存在哪些优势与挑战?南都记者多方采访业内人士,解码广东旅游演艺。

1

拼内容!

创意+科技打造高质量演艺剧目

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都高度重视发展旅游演艺,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

国家层面,文化和旅游部在《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中提出,拓展旅游演艺发展空间,发展特色旅游演艺项目,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

省级层面,2023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促进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布,提出打造品牌,提升创作生产水平;融合创新,打造多元业态模式;促进消费,繁荣旅游演艺市场等促进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举措。今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要促进文化和旅游双向融合,提升旅游演艺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演艺+旅游”,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旅游演艺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广东的旅游演艺产品持续上新,岭南文化特色愈发鲜明,艺术创意和舞台科技不断升级,涌现出主题公园演艺、实景演艺、剧场演艺、沉浸式演艺等各类高质量旅游演艺剧目,对拉动文旅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作为国内旅游演艺先行者,华侨城自1990年起,便致力于打造原创演艺作品。《东方霓裳》《大漠传奇》《龙凤舞中华》《盛世纪》等剧目仍分别在旗下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景区内日常上演,吸引游客慕名前往。

图片

广州长隆大马戏演出20多年,累计吸引超过5000万观众,通过舞台翻新、技术革新、节目创新保持剧目与时俱进、经久不衰。2023年,《长隆国际大马戏魔幻传奇Ⅱ》作为广东唯一代表,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而珠海横琴长隆的原创史诗马戏《长隆秀》,从32国作品中脱颖而出,于今年3月斩获有行业“奥斯卡”之称的第31届全球主题娱乐协会(TEA)“西娅奖”最佳演艺奖项。

图片

去年春节期间,位于佛山的广东千古情景区正式开业,其核心演出《广东千古情》立足岭南文化,通过天马行空的叙事结构,利用3D威亚、大型线阵、巨型LED屏、智能数字系统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展现了一代代广东人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奋斗历程。

广东千古情景区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介绍,景区自2024年春节开业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文旅融合”为核,迅速成为大湾区文旅新地标。截至2024年底,景区累计运营326天,实现营收超4亿元。核心剧目《广东千古情》演出1386场,单日最高场次突破10场,吸引游客超650万人次,形成“为一台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消费热潮。

“项目的成功,得益于政府打造的‘全周期护航’模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我司注入了强劲信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景区还将加大投入,编创一台全新的万人大型实景演出,“全新剧目将与现在的《广东千古情》形成互补,成为佛山又一台震撼大湾区乃至全球的文旅爆款演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新增就业岗位,助力佛山构建成为全国旅游目的地、全域文旅消费生态圈。” 

图片

大型潮汕民俗实景演出《英歌情》于今年春节期间正式运营,在可容纳1800人的户外剧场中,融合国内罕见九维空间全息巨幕、超大型旋转舞台矩阵、动态梦幻水景、3D威亚等前沿舞台科技,呈现潮汕四千年古早历史文化。

《英歌情》总统筹卢伟锐向南都记者介绍,该剧以明代嘉靖年间老百姓抗击倭寇为故事主线,引出英歌舞的起源和爱国爱乡、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涵。剧目演出将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呈现给广大观众,全方位展示潮汕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剧目对所在景区及周边产业赋能作用明显。卢伟锐表示,《英歌情》上演后,以剧场为核心的旅游生态圈迅速形成,带动了周边景区、酒店、餐饮、购物等发展。

2

创模式!

演艺+商业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除了依托主题公园、大型景区的演艺剧目,近年来,旅游演艺不断探索模式创新,走出固定剧场,在室外街区、商业综合体、老厂房、产业园区等更多非传统演出场域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

这类演艺往往具有“小而美”的特点,与“大而奇”的大型旅游演艺互为补充。深入城市不同场景的演艺形态,突破传统剧场空间,打破传统观演关系,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观演体验,更催生了文商旅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图片

《黄埔!黄埔!》引领观众回到峥嵘岁月。

全国首部黄埔军校题材文旅舞台剧《黄埔!黄埔!》在改造自旧厂房的军校剧场演出,该剧聚焦熊雄、蒋先云等七位先烈的真实故事,既还原历史细节,又融入人性化情感表达,使红色文化更具感染力。

舞台剧出品方、黄埔文商旅集团董事长佘晓洁向南都记者介绍,《黄埔!黄埔!》自2024年2月12日正式公演以来,截至2025年3月31日累计演出425场次,观演16.4万余人次,带动了军校街区形成“文化体验+商业消费”的闭环。除剧场外,街区配套得胜楼、深井烧鹅博物馆、神机营、火线时光、战地咖啡等特色业态,形成了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文旅消费生态圈,充分激发消费活力。游客可在观看演出后品尝地道烧鹅、参与军事模拟射击,实现“白天观剧、午后消费”的全时段体验。2024年,黄埔军校主题文旅街区入选第二批“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 

图片

黄埔军校主题文旅街区军校剧场。

“《黄埔!黄埔!》深度赋能黄埔军校主题文旅街区,以‘文化IP+场景创新’模式,推动长洲岛从传统历史打卡点向沉浸式文旅综合体转型,为红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释放提供了创新实践。”佘晓洁说。

国内知名演艺品牌开心麻花在广东布局多年,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进驻,利用演艺行业结合城市空间特点,陆续开展特色演艺群落建设,构建文化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北京开心麻花联席总裁刘岩对南都记者表示,开心麻花所做的旅游演艺以“小而美”为特征,不追求大规模、大制作,而是依据项目的特点,打造跟项目当前规模相适合的演艺产品。

“开心麻花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广东市场,在沉浸式演出方面,在佛山、深圳、东莞的演艺新空间,我们把演艺跟餐饮、酒吧、商圈等更多场景结合起来,为新业态引流,给当地文旅带来更多亮点。下一步,我们也会在文旅演艺上再发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做出更多的成绩。”刘岩说。

深圳会心文化同样以“小而美”为运营思路,根据景区的天然禀赋,量身打造轻量化、差异化的互动体验型旅游演艺项目,去年9月在深圳观澜古墟推出的沉浸式互动演艺秀《潜伏·古墟1938》便是代表性案例之一。 

图片

会心文化负责人裴晴介绍,团队前期对观澜古墟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结合此地岭南建筑、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最终决定将一条街改造为1938年的时空布景。全剧设置了两条故事主线和上百个人物角色,在短短60分钟内,游客通过换装和角色扮演,与6名专业演员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剧情发展,在沉浸式演绎与互动中,体会特殊时期的人物纠葛与历史文化。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沉浸感,拉动景区消费,该剧还为每位参与游客发放仿制1938年钱币的5元交易券,在演艺秀进行的同时,“演员”们可以用交易券在街道两边的商铺中购买小吃、饮品等真实商品,有效提升了商家的收入。“演艺秀为商铺带来人流和消费,对景区是巨大的赋能,实现多方共赢。”裴晴说。

3

需努力!

优势与挑战并存的广东旅游演艺

从“大而奇”到“小而美”,当下旅游演艺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格局。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秘书长周志红认为,广东旅游演艺总体呈现出的趋势与全国情况大致相同,一方面,景区越来越重视与演艺相结合,演艺内容做得越好,吸引到的游客量和综合消费往往更高;另一方面,旅游演艺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从以前常见的大投资、大规模演艺项目,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小型、微型项目涌现。

那么,立足当下,放眼全国,广东旅游演艺存在哪些优势与挑战?

图片

大型多媒体实景演艺节目《归途》。

佘晓洁认为,广东坐拥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岭南文化、华侨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为本土旅游演艺行业提供了深厚的创作土壤。例如,赤坎华侨古镇推出大型多媒体实景演艺节目《归途》,将开平碉楼与华侨历史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大型歌舞演出《广东千古情》立足岭南文化,《黄埔!黄埔!》承载着黄埔军校厚重的历史记忆,对游客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从市场层面来看,广东人口基数庞大,大湾区经济发达,对文化旅游有着良好的消费习惯。此外,广东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全国游客和省内游客出行都十分便利。“对文旅演艺行业来说,广东本身就是一个潜力无限、商机丰厚的大市场。未来,相信广东在文旅演艺方面将进一步释放‘旅游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为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广东样本’。”

与此同时,当前广东旅游演艺的发展仍存在短板与挑战。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2024年,全国旅游演艺演出场次18.93万场,票房收入163.89亿元,观众人数8542.23万人次。

然而,据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此前在《2024演艺广东》发布会上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旅游演艺演出场次0.68万场,不足全国数据的4%,排名全国第8;票房收入8.92亿元,仅约为全国数据的5.4%;观演人数455.93万人次,仅约为全国数据的5.3%。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全省接待游客7.7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95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2024年,广东的旅游数据更是显著增长,全省接待游客8.7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14%、16%。相比起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总收入,广东旅游演艺的整体表现在全国来说称不上十分亮眼。

周志红坦言,与全国发展态势相比,广东旅游演艺数量不算多,且缺乏能够在全国叫得响亮的品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亦不明显,尤其是与陕西、河南等省份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广东一不缺客源,二不缺投资,三是适合旅游演艺的气候条件也比较好,四是国内演艺设备企业大部分都在广东,具备明显优势,但旅游演艺整体现状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周志红认为,广东发展旅游演艺,一方面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跟风,要勇于探索新产品、新业态、新事物。

卢伟锐则表示,旅游演艺的挑战在于投入与运营成本很高,演艺赋能旅游,要结合实际,做好可行性方面研究,算好经济这本帐。“做一台演出很容易,但健康可持续性的运营才是重点。”

佘晓洁也认为,在文旅演艺向精品化、科技化迭代升级的过程中,整个行业面临着创作周期延长、技术投入攀升、运营压力加剧等现实挑战。她建议政府建立文化价值转化专项扶持机制,通过税收抵扣、创作补贴等政策工具,构建社会效益外溢的成本补偿体系;同时推动政企协同创新平台,将文化保护与创作等非市场投入纳入公共采购范畴,完善社会效益与市场回报的转化通道,为文化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编辑:彭思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旅融合 粤式新潮流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