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eepSeek写论文,一晚上一个奇迹”“五天肝完四万字,DS+gpt+poe只能说拿捏”……进入四月,各大高校陆续启动毕业论文评审环节,社交媒体上类似的“AI论文速成”帖屡见不鲜。随着大语言模型快速普及,今年毕业论文中的“AI含量”或将显著增加。
此前,复旦大学发布被称为“史上最严”的“AI禁令”,对使用AI撰写毕业论文提出了“六个禁止”,几乎涉及论文写作全流程,曾一度引发社会关注。为遏制用AI写作论文乱象,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截至四月初,已有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出台了限制使用AI写作毕业论文的相关规定。
高校AI高度普及
用AI写论文成“生意”
“我基本上每天都会用AI,一天最少都得用五六次。”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小覃的科研生活已与AI深度绑定。他第一次使用AI应用是在2023年11月,离OpenAI发布ChatGPT-3.5已过去近一年,这个聊天机器人应用名称一直频繁出现在新闻以及同学们的闲聊中。
当时小覃正在为英文论文写作而头疼。他的研究方向是固体力学,论文要求发表国际期刊,所以需要高频使用英文进行地道且精确的表述。而他在英文写作上并不算得心应手,平常只能借助各类翻译软件。当从同学口中得知用ChatGPT翻译效果很好后,他尝试了一下,“AI能够结合研究领域对内容进行翻译,更准确,表述用词和逻辑更接近母语者。”小覃对AI的使用开始“一发不可收”。
许多高校学生“入坑”AI写论文的过程与小覃类似。在高校中,生成式AI的应用已实现普及。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起的一项2024年中国高校师生生成式AI应用情况研究数据显示,从未使用过生成式AI的高校师生比例仅为1%,有近六成高校师生频繁使用生成式AI。
随之而来的,是对高校学生依赖AI产生思维惰性、滥用AI损害学术诚信的担忧。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黄亚婷团队从2024年初开始对国内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的确存在,且比例不低。有部分学生表示“习惯于借助AI完成任务”,对AI产生了依赖。据《央视新闻》报道,此前某高校大一年级英语作业群里的一份通告显示,老师将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高校教师“吐槽”学生的论文或者作业“AI味”太浓,缺乏学生自己的思考。
当下,用AI写论文甚至已成为一门“生意”。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论文写作相关话题,会出现不少AI论文写作教学贴,其中一些帖子名为分享,实则是售卖AI生成论文提示词。而用AI写完论文后,又有账号分享“降AI率”经验,拉群引流推销降低论文AIGC检测率工具。例如某账号售卖一款名为“写作狗”的AI改写降AI率工具,一万字论文修改价格为24元,截至4月9日,该店铺已售6.1万件。该账号还发布“喜报”称,已拉降AI率工具分享群超25个,群成员超过1万人。
某社交平台上存在大量AI论文写作教学帖。
滥用AI不仅存在于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甚至还存在于论文指导与评审环节。据曾就读于某211高校的小周回忆,她在参加学院组织的硕士论文预答辩时,一位答辩老师当场将学生的毕业论文发给了AI,并一条条念出AI生成的修改建议:“Kimi说,你的论文还需要这样修改……我觉得它说得还挺对的。”无论AI的建议是否有用,小周当时只感到一丝不被尊重。她认为,在论文答辩环节,教师本应该给出基于自身学识的专业建议,只念AI的建议,“显得敷衍和不负责任”。高校教师将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任务交给AI代办并非个例,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帖称“导师是AI狂热爱好者”,让他把论文喂给AI修改,对修改效果仍不满意时,将原因归咎于学生“AI用得不好”。
多所高校限制毕业论文AI使用
判定AI生成内容成落地难点
针对毕业论文中的AI滥用现象,部分高校已开始采取行动。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年4月初,国内至少已有十多所高校出台了大学生使用AI的相关规范,其中大部分针对AI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如复旦大学于2024年末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提出了“六个禁止”,禁止在论文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论文润色等环节使用AI,几乎涉及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全流程,仅用AI搜集整理文献和调整参考文献格式等情况获得“豁免”。该规定还禁止答辩委员、评审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相较之下,深圳大学一般不得使用AI工具直接生成代表作者观点的论述,与北京邮电大学生成式AI仅可用于文献调研、数据处理、引文整理等辅助工作,严禁直接应用于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撰写等规定则更为宽松和模糊。
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试图通过划定比例来限制AI使用。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中明确,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标红相关内容,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天津科技大学则要求,论文中智能生成比例不超40%。另有高校对AI使用要求“留痕”,如复旦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均要求学生须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须描述使用方式、细节,包括模型/软件/工具名称、版本及使用时间等。
但就目前来看,相关规定在落地环节均面临困境,即如何判定论文内容是否由AI直接或者辅助生成?“目前AI生成的文章还是比较容易辨别的,但如果混合了人工段落就很难辨别。随着AI的技术进步,未来分辨是否为AI生成就更难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不少高校增加了AI查重环节,通过技术工具检测文论文的AIGC率。2023年开始,陆续有知网、维普等网站开始提供AIGC检测服务,但同一篇文章的检测结果却可能千差万别。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小袁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学校出了查AIGC率的新要求,她在使用AIGC检测工具后发现,各网站检测结果不同且判定标准未知,还会将一些人工写作段落标记成AI生成。最令她困惑的是,她的同组同学在论文写作中几乎没有使用过AI,但论文检测出的AIGC率却高达40%。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与测评部副部长马泽宇曾向媒体解释,AIGC检测工具本身也是预训练过的小模型,一篇论文输入之后,会先提取文本特征,然后和各类大模型生成的文本特征作比对,最后形成一个AI来源的概率。但这种方式仍存在问题,一是大多数检测算法是黑箱模型,无法给出具体判定依据,无法保证结果可信度,另一方面,随着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旧工具可能无法识别新模型的语言模式。
用AI真能速成论文?
毕业生:还得靠自己
用AI真的能速成一篇毕业论文吗?多位高校学生告诉南都记者,AI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真正完成一篇论文还得靠自己。
小覃表示:“理工科类的论文创新点,没法通过AI直接搞出来。”在实际使用中他发现,自己的研究领域涉及理论的演化与复杂公式的修正,难以通过AI直接生成完整、连贯的内容。利用AI只能获取碎片化的信息,还需要深入理解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思考进行组织整合。从实际效果看,AI在寻找论文选题、搭建文章框架以及翻译润色等方面能帮助他提高效率,但在写作长篇内容时,常常难以保持上下文的连贯。此外,AI在非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上表现较为准确,但在高度专业化的领域,特别是涉及数学公式时,可靠性明显降低,容易出现错误。同时,用AI写论文还有数据泄露的隐患。对此,小覃只敢把已发表的文章投喂给AI,对于尚未发表的论文主要由自己完成数据处理等核心工作,只会偶尔使用AI查询数据处理相关的技术和方法问题。
而文科方向的研究生小刘在尝试用AI直接生成论文内容后同样发现,虽然在搭建论文框架和文本润色时,AI表现出生成内容思路广,视野更多元,对学术语言风格的把控比较好等优点。但直接用AI写出来的论文内容更多还是“车轱辘话”,缺乏足够的深度。而且AI喜欢编造参考文献,引用不存在的论文内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核实和甄别。
用AI写论文还可能涉嫌“学术不端”,导致被停课甚至开除。今年1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因在一门课程作业中使用了ChatGPT对数据进行修改,使得最终结果呈现与原始数据不符,最终导致论文停止发表并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去年11月,明尼苏达大学一名博士三年级的中国留学生,同样因为在考试论文中出现了高度疑似生成式AI生成的内容,被认为违背该校学术诚信规定而导致开除。在中国虽未出现高校学生因使用AI被开除的事件,但已有中文核心期刊明确发文表示反对AI创作。4月14日,《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发文称发现多篇投稿论文存在AI生成或辅助创作现象,严重违背学术诚信原则,并宣布对查实的论文退稿,并对作者实行黑名单制。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AI治理研究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 陈袁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AI新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