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浙江人工智能(AI)实力备受外界关注。如何推动知识产权与AI“双向奔赴”,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浙江又有了新的举措。
4月22日下午,南都记者从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获悉,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浙江分会场活动暨浙江省2025年“4·26”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在杭州市举。会上,该局发布了《浙江省人工智能专利布局与申请指引》(下称《指引》),从申请前准备、审查特殊要求、国内和海外申请途径等方面,回应浙江省内AI领域初创型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南都记者注意到,去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就《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公开征求意见。浙江的这份《指引》结合具体案例,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主体认定、客体条件、公开充分、创造性条件、伦理条件”等五方面要求作了进一步细化。其中明确,人工智能系统及其他非自然人不得作为发明人。在保护客体上,则应当满足技术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三要素。
《指引》还指出,人工智能的模型训练、模型构建、领域应用三种情形需充分公开步骤、结构、参数等内容。算法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需存在整体性关联,数据获取手段、运用手段等应符合相关法律、社会公德及公共利益。
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介绍,企业可以通过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等5家国家级保护中心专利预审绿色通道,申请国内人工智能专利。另外,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还开设“专利申请前评估”和“专利批量预审”专项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个性化需求。
拥抱AI浪潮,浙江也在积极促进AI知识产权转化应用。聚焦专利转化中“供需匹配效率低、市场化渠道不畅”堵点问题,杭州市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探索AI大模型赋能专利转化运用的路径,杭州市高校专利转化精准匹配大模型正式上线。
该应用汇集5万条在杭高校可转化专利数据、3.5万余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基础数据、13万条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据,以及企业主营产品、投融资等数据,构建专题知识库。
据悉,只要输入专利数据,就能深度分析企业经营信息与高校专利IPC分类号的一致性、企业需求与高校专利技术的匹配性、企业现有专利与高校专利的技术相似性等适配情况,以此推动专利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表示,2025年将深化技术对接,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供需匹配,将更多“沉睡”专利转化为生产动能。拓宽转化路径,打通“好技术—好专利—好产品”全链路,力争为企业增加产值1500亿元以上。
当天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4年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江省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万件,全国排名首次上升至第4位;全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5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0.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
浙江省公布的近5年全省发明专利数据。
在数据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24年底,浙江共受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3.64万件,登记发证1.69万件;登记主体通过数据知识产权交易许可、增信融资、证券化、保险、资产入表等方式实现运用金额65.68亿元。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通讯员市闻
编辑:黄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