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开发区升级难点:打破利益僵局与行政壁垒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5-04-23 12:26
图片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以下简称“火炬区”)产业实力深厚,却长期陷入“产强城弱”的尴尬。

广珠城轨中山站开通15年,站前道路仍有断头路;建区30年,这里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城中村与现代化商圈形成刺眼反差,纳入国家清单的上下陂头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至今尚未动工。

图片

交通梗阻、配套短板、旧改停滞的背后,暴露出火炬区几十年来“重产轻城”的发展惯性。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地处“黄金内湾”的火炬区正面临“产业园区”向“城市标杆”转型的紧迫课题:如何打破利益僵局、重塑产城融合新格局,关乎40万居民的生活品质,更关乎到火炬区未来的发展潜力。

交 通

中山站周边道路仍“梗阻” 

百来米的道路也要走十多分钟

“这里就是中山火炬区?”很多第一次从中山站下车的乘客,看到眼前成片的空地,不禁发问。

图片

从空中俯瞰,运营15年的中山站附近有黄沙裸露的空地、有挖开的山体,与“山水新客厅”规划仍有不小距离。

中山站位于火炬区,是广珠城际铁路的站点之一,也是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中山的第一站。自2011年1月7日投入使用,2017年1月起,相继开通了北京、上海、桂林等方向高铁线路服务。运营已经超过15年,但是周边的道路交通、出行环境仍然让出行市民感到不满。

“进出停车场的道路十分狭窄,只有一条车道,遇到假期高峰,百来米的道路也要走十多分钟!”“周边的断头路不知道为何一直没打通!”“中山站虽然坐落在火炬区,但是从火炬过来并不太方便,从火炬国际会展中心过来也要20分钟。”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走访现场能看到,中山站的站台前两条东西向小支路、站前路、站前南侧路等仍未修建贯通,形成了断头路。只能通过用水马隔离分路幅通行,站场内通行能力较低。

中山站周边环境不仅影响市民的出行体验,更是火炬区形象展示的窗口。实际上,在2018年,中山就推进中山站周边环境整治和配套功能升级。据当时报道,火炬区投入约400万元推进道路建设和环境整治,为实现中山站站前交通组织单向循环创造基础性条件。但是作为出行市民,真实感受是“几年过去了,几乎没有多少变化。”

2021年10月18日,中山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曾发布中山站、中山北站站城一体实施方案项目招标公告,3天后,该项目被叫停,终止原因:因重大变故,采购任务取消。2022年3月,南中珠城际中山段正式开工,中山站作为一个站点,相应路段被围蔽起来施工。两年后,2024年,连通中山站与火炬区腹地的世纪大道快速化工程才正式动工,其中世纪路(西)预计2026年年中通车,世纪路(中)预计2027年中通车。

实际上,中山站的位置十分优越,紧靠岐江新城、长江路,距离Coco City、富逸城等商圈不过十分钟。周围住宅密集、高楼林立,但是从空中俯瞰,迟迟未能完善的中山站,仿佛一道疤痕,附近黄沙裸露的空地、施工挖开山体,与此前规划的中山城市“山水新客厅”仍有不小距离。“已经发展了15年,现在周边多个项目叠加推进,希望能迎来中山站的蝶变,不要让大家等太久”,市民程先生认为。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基本支撑。如果说中山站重在人流导入,那么火炬区的路网结构,则是关乎经济发展的血脉经络。

火炬区位于中山东部,珠江口西岸,东临珠江口与深圳隔江相望,位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范围内。翻开地图能看到,火炬核心区包括国际会展中心、太阳城周边,路网密集,可达性强。但东部工业区,如健康基地周边,路网相对稀疏,依赖主干道集散。此外,沿江东路、逸仙路、民众大道等货车占比高,影响通行效率,而且部分路段由于重载车辆频繁通行、日常维护不足,道路坑洼不平。

这样的交通格局,与火炬区早期发展“重产轻城”的思路有关:产城功能分区割裂,住宅区与产业园区距离较远,通勤依赖主干道。这导致跨区主干道高峰期较为拥堵,而部分工业区公交班次却较少。

如何科学搭建分层级路网体系,能否通过客货分离、潮汐车道缓解通行压力,如何设计更贴合实际的公共交通……以打造现代化高新区的标准来审视火炬区的交通现状,还有系列难题待解。

配套

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 

办展、开论坛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在火炬区办展、开论坛,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不少企业负责人都表达出这样的感受。到目前,火炬区仍没有建成一家五星级酒店。“我们的商务接待、高端宴请,都安排到东区、石岐,一般要半小时车程”,火炬区一家企业公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火炬区曾举行火炬建发、国隧集团项目签约仪式,计划投资4亿元,将商务大厦、国宾酒店拟打造成五星级酒店,不过该项目最终落空。直到今年2月,火炬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举行签约仪式,此次签约包括皇冠假日酒店,有望成为火炬区第一个五星级酒店。

作为总面积达210.64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的老牌经济高新区,直到现在才落地五星级酒店项目,多少让人感到意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火炬区城市功能配套还不足,早期规划缺乏长远眼光,造成目前“产城分离”困境。

从生产性服务业来看,火炬区内以制造业为主导,但是相关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比如科技服务,包括研发设计等;商务服务,包括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高端咨询;金融服务,包括风险投资、科技金融等,在区域内并没有充分供给。“服务业以低端配套为主,如法律财税,而缺乏高附加值业态,如工业设计、数字营销等”,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相关需求往往要跑东区,甚至要对接广深。

从商业综合体来看,火炬核心区稍大的商业体主要是太阳城购物中心,2010年开业,“现在来看里面的装修、业态已经比较老旧”,上述公关负责人认为。此外,火炬区的商业多为社区商业以小型商超、工业园区周边商超为主。直到2024年9月,紧靠长江路的富逸城开业,火炬区才新增一个高端商业体。

从文化休闲设施来看,火炬区存在“产业强、文化弱”的特点。火炬区内主要公园有得能湖公园,也是区内核心生态公园,约240亩,不过缺乏特色文化IP。华佗山公园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题,此外还有社区公园。整体看来,缺少一个彰显火炬独特气质的城市客厅,也没有让外界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点”,主要有厨邦、咀香园等企业内的博览馆,缺乏多样性的文化类消费场景,对人才、年轻人的吸引力还不足。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以人为本”,是城市化道路中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不少高新区在推动“人产城”融合发展方面都走在前列。

松山湖,20年来秉承“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在创建之初就明确“松山湖不是纯粹经济发展逻辑下的产业园,而是具备社会学属性的新城”。成都天府新区,以公园城市为理念,布局科学城、总部商务区与生态绿地,通过产城一体化规划,推动“职住平衡”。苏州工业园区,在上世纪90年代初规划时,便展现出前瞻性,规划中预留30%以上用地用于居住和商业,当前,园区内环金鸡湖风景最好的“C位”,恰是留给了商业、文化、艺术。

当前,火炬区也意识到,若仅依赖传统工业路径,产城人割裂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今年2月,火炬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签约仪式上,重点服务业项目成为重头戏,除了皇冠假日酒店,火炬区还签约若比邻商业、岭南水乡原生态文旅等项目。

旧改

城中村改造进度缓慢 

自建房、铁皮棚厂房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

火炬区要从“产业园区”向“城市副中心”转型,在推进产业跃升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升级服务配套、激发城市活力。在“做细民生、做优生态、做精城市”等方面,还要继续“补课”。经过几年“工改”,火炬区部分片区的样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不过对标国内一流高新区,前行道路仍然有不少艰难。

火炬区成立至今已经超过30年,城市界面老旧:早期“马路经济”模式导致沿主干道存在工厂与民房交错,缺乏统一规划。同时,上下陂头、张家边、濠头等片区存在大量“握手楼”,基础设施老化。火炬区建区时以“工业优先”为导向,过去的传统制造业,比如包装印刷、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产业,对城市升级需求不迫切。这些都造成火炬区的城市面貌落后,与先进园区存在明显差距。

图片

上下陂头片区航拍图,城中村环境与周边城市格格不入。

当前,火炬区上下陂头片区正在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该片区靠近Coco City、富逸城商圈,周边商业住宅密集,勾勒出现代化城市的天际线。但是在上下陂头片区,除了本地居民自建房,还有铁皮棚搭建的塑胶模具厂、纸品厂、建材厂等,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与周边城市环境也格格不入,也是区域价值“洼地”。

事实上,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火炬上下陂头片区旧改一直在推进中,按照改造规划,上下陂头片区将打造成中山产城人文科创融合品质新城。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总用地面积32.57万㎡,总投资额34.65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火炬区上下陂头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纳入全国第二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清单,并同步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7.61亿元授信支持。

前期的基础数据调查、改造意愿调查等都已经完成,作为中山首个获得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支持的项目,改造资金也有一定保障。可原本计划在2024年9月动工的项目,到目前为何仍没有动工迹象?

过去,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多依靠房企。但是当前,在征拆难度大且房企普遍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不仅要兜底临迁费用,还要应对拆迁进度慢引发的一系列治理问题。与此同时,改造后如何导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既增加这些区域内居民的收入,也提升当地政府的收益,这些都给当地政府带来考验。

以往城中村改造“大拆大建”的模式如今面临挑战。有专家指出,在推动城市界面提升时,应该结合短期、中期、长期布局,实现破局。短期,可以集中资源建设1-2个标杆项目,通过立面改造、景观亮化等快速提升;再比如推动“微改造”,对城中村实施管线入地、外立面翻新、口袋公园植入等,降低拆迁阻力。中期,以破解旧改瓶颈为目标,创新补偿机制,平衡村民与开发商利益;或者通过政企合作开发,捆绑产业与商住用地出让。

而长期来看,火炬区还需要重构城市功能,比如把火炬中心区打造为“文化+商业+政务”的融合区;沿深中通道布局产业带,打造高端制造园;预留科创企业总部用地,建设滨水宜居社区,完善教育、医疗配套等,吸引人才定居。

有关专家指出,火炬区城市升级的难点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打破利益僵局与行政壁垒。若能在旧改机制、产业政策、市级统筹等方面取得突破,则有望扭转“产业强、城市弱”的格局。反之,若继续依赖零散修补,则可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掉队。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刘继贤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