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月余!龙岗师生在比赛中呈现方寸镜头里的美育实践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4-23 15:30

本学期初,深圳市教育局召开了工作部署会,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学生“美育一件事”工作。全市学校积极响应,开展美育系列课程与活动,推动学生坚持做好“美育一件事”,通过“小切口”推动“大美育”,实现以美培元、以美润心的育人目标。

在短视频创作渐成青少年"新母语"的今天,深圳市龙岗区康艺学校初中部别出心裁地举办了"寻访2025春日之美"短视频创作大赛,将数百余个镜头语言转化为鲜活的美育课堂。这场持续月余的活动,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更折射出当代教育者对审美教育的全新探索。

图片

师生镜头里的春天:

教育者的美学觉醒与城市诗意 

在康艺学校"寻访2025春日之美"短视频大赛中,刘巧敏老师的《放学路上的春天纪事》,记录归家途中的微观景象:簕杜鹃攀援的旧围墙、菜市场阿婆竹篮里的木棉花、便利店门口突然绽放的三角梅。“美不是景区的专利,她在片尾字幕强调:“而是用童真目光重新打量日常的勇气。”

李林林老师的《心中若有暖阳在 人间何处不逢春》,以蒙太奇手法串联起专属深圳的春之证据:24小时教室窗台上突然抽芽的多肉植物,天桥下木棉花树下的流动摊贩。“当课本里的‘草长莺飞’遇上深圳的‘四季常青’,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春天。”李老师感言。

黄晓霞老师的《寻春 循轼》,则将镜头对准惠州西湖,以段式结构展开一场美学巡礼:晨雾中的泗洲塔倒影、午间游客诵读东坡诗词的声景、黄昏时鹭鸟掠过水面的刹那,用4K镜头完成了"岭南春色的人文注脚"。 “我们总向往远方,却忽略了脚下土地的诗意。”黄老师在作品简介中写道。

而该校的学生创作则展现出更活泼的视角。何诗雅同学用跟拍方式记录深圳义工联的春日行动,志愿者与受助者笑脸交替闪现。

黄心怡同学和吴舒怡同学小组合作的《七色花手记》更具实验性,她们用不同色温灯光照射校园不同角落:食堂厨余垃圾堆肥处的嫩芽、太阳能板下的野花、图书馆节能灯管旁的苔藓等,构建出新能源时代的春天色谱。  

“这些作品打破了‘春天必须草长莺飞’的刻板印象。”大赛总评委叶志文主任指出,“当师生们开始关注木棉花落地的声音、光伏板下的生态,美育就已超越审美范畴,成为认知世界的新范式。” 

获奖作品《寻访深圳之美》,画面中,属于深圳季节特色的黄花风铃木花瓣飘落于葱茏绿地,灿黄与嫩绿形成奇妙互动。学生们用别样的方式演绎‘一片花飞减却春’。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并非个例。在收到的70份参赛作品中,约三分之一运用了古诗词、国画构图等元素。“师生们把短视频的视觉语言,转化成了传承文化的载体。”评委刘圆圆主任如是评价。  

图片

评审背后的教育思考:

“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技术,而是镜头里的教育现场。”

“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技术,而是镜头里的教育现场。”评委徐果老师展示了一份特殊作品——《镜头里的微观世界》,生物教师丁清清老师的春日教学诗篇。当镜头掠过缀满新绿的枝桠,画面便轻盈地切入实验室。少年们正俯身摆弄显微镜,载玻片里的草履虫群落与窗外抽芽的梧桐形成奇妙互文。这组充满呼吸感的蒙太奇,揭示出教育美学最动人的秘密——那些点亮生命的灵光时刻,正静静绽放在每个平凡课堂的显微镜载物台上。

赛事评审标准也颇具深意:内容创意占比40%,超过技术表现的20%。评委们刻意弱化设备差异,让拿手机的学生和持专业相机的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我带你去看春天》正是凭借这般去雕饰的影像语言,用自带噪点的手机镜头,对准少女间在光影颗粒中浮动的青春切面,看到技术滤镜遮蔽瞳孔的温度,以摇晃、过曝、带着呼吸震颤的画面,让真实的青春得以呈现。

图片

从赛事到课程的美育延伸:

“这不仅是场比赛,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大赛催生了系列衍生课程。美术组开发的"手机里的唐诗课"将《晚春》分解为分镜脚本;语文组则推出"短视频写作"工作坊,教学生用蒙太奇手法表现"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这不仅是场比赛,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康艺学校校长邱炳辉评价。当教师开始用创作代替说教,美育就真正发生了。 

图片

图片

在充斥着15秒快刷视频的时代,康艺学校这场"慢创作"实践提供了耐人寻味的样本:当教育者放下对新兴媒介的戒备,转而构建适恰的表达框架,那些被担心会消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反而成为复兴古典美学的密钥。

在这场赛事中,最动人的不是技术层面的突破,而是教育者率先完成的视角转换——当老师们放下"寻找典型春景"的执念,转而捕捉公园的木棉、校园的绿植时,他们其实在示范: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在平凡中发现惊奇的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 王童 通讯员 谭恒俐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