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
当广交会展馆内的外商们正为服务机器人的精彩绝活惊呼“Amazing!”时,五公里外的海珠湿地正在酝酿一场更为壮观的空地一体的机器人竞赛。来自港科大(广州)的师生团队正在为将于4月27日举办的“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做紧张的赛前准备。
据介绍,这项比赛将是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的首秀,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创新性尝试。届时空中飞的无人机和地上跑的轮足机器人将在海珠湿地这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完成野外生物的识别、跟踪和拍照。更快速、准确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将成为考评的标准,考验的是各参赛团队的算法水平。
依靠算法
完成目标动物识别、跟踪、拍照
比赛现场位于海珠湿地东北门附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拥有草木水等湿地自然生态元素,远处可看见广州塔和东西塔等城市地标建筑。
“简单而言,参赛者需要在这里以空地协同的方式,完成动物的搜索任务。”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专业在读博士马文宗向记者介绍了本次比赛的内容,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参赛者需利用飞上天空的无人机对目标动物进行搜索和识别。“参赛者需利用路径规划算法扫描赛场,调取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完成目标动物的识别。准确识别的数量越多,则得分越高。”马文宗介绍,这个动物可能是狗猫鸡鸭鹅兔中的一种。
无人机锁定目标动物。
第二阶段中,无人机完成目标动物的识别后,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确保移动的动物时刻处于无人机的视野之中。“跟踪的时间越长,证明参赛团队的算法稳定性越高。”
第三阶段中,轮足机器人根据无人机获取的目标动物的位置信息,从固定点位出发抵近目标动物进行拍照。这一过程的使用时间越少,则得分越高。
在无人机获取目标动物的坐标后,轮足机器人抵近拍照。
记者从现场获悉,因琶洲算法大赛是聚焦算法水平的竞赛,算法将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依靠程度越高则得分越高。同时,参赛团队所用的无人机和轮足机器人由组织方统一提供,采用的是大疆品牌无人机,以及由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逐际动力”)提供的轮足机器人。
当前赛事组织团队已经完成了多种动物识别的可行性测试。港科大(广州)人工智能专业红鸟硕士班研究生王汉廷告诉记者:“大疆方面已经给出了许多物体识别的算法,但主要集中在人、船、车等方面。”王汉廷说道,这次比赛需要识别的是体积更小的动物,这需要参赛团队尤其注意。
采访之时,来自逐际动力的工程师正在现场测试轮足机器人的行走。该公司测试工程师卢靖东告诉记者,之所以采用轮足机器人是因为其全场景适用性更强,这比较符合湿地复杂的环境。
除了平直路面的行走,该款轮足机器人还能够攀爬15厘米高度的楼梯。其配备了一个激光雷达和两个不同视角的深度相机,参赛者可借助这些设备,依靠算法完成对环境的识别。
创新性赛事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可用于野外搜救
创新性的比赛需要突破的方面不少。港科大(广州)师生团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单个环节的竞赛是有先例的,但是空地一体协同,并且是在海珠湿地这样的野外环境中对个体更小的动物完成识别、追踪和拍照,是几乎无经验可借鉴的。”
此外,湿地复杂的生态环境对选手完成比赛也提出了诸多挑战。“湿地不仅有水体、草丛、树木,还有人工构建的建筑物,这对建模提出了巨大挑战。”马文宗如是说道。
比赛中,天上飞的无人机和地面行驶的轮足机器人将协同完成任务。
此次比赛的设置充分考虑了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尝试将各类“单打独斗”的机器人进行协同,以完成一些颇具挑战的任务。例如,此次比赛的场景未来能够在野外搜救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够在湿地这样的复杂环境中完成对体积更小的动物的识别和拍照,便能用于人身上。”马文宗介绍道,当有人在野外失踪的时候,便可运用无人机寻找,并随后派出地面机器人前往营救,这将节省大量的人力。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本月28日启幕
琶洲算法大赛历经连续举办三届后,已经成为国内外算法领域从业者展示算法实力的舞台。去年,国内外6003支团队参赛,创造了新的参赛规模数据。
记者获悉,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将于4月28日在海珠湿地开幕。未来半年,来自全球的顶尖团队将在五大赛道展开角逐。
今年,大赛设置五大特色赛道,构建"专业竞技+全民参与+国际互通"的立体化赛事体系,包括“空地”一体化协同AI竞技赛、AI大模型算法优选、AI创新应用赛、“全运会”全民AI赛、国际AI赛擂台。
大赛将聚焦强化市场参与、紧盯行业前沿、聚焦赛果沉淀三大核心内容,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电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源研究院BAAI等机构,行业内众多龙头企业、创新创业主体、高校、科研机构和开发者都将参与其中。
直达“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训练营是今年的一大创新之举,将琶洲算法大赛的参赛团队成绩与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高科技奖项直接关联。
“全运会”全民AI赛是在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多城将承办十五运会的背景下推出的。届时,市民群众可通过AI工具生成视频等作品参赛,是一项可供全民参加的开放性赛事。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