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突围:百万英才构筑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广东支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5-04-27 08:11
图片

南都讯 湾区潮涌,英才逐浪!当求职者的个人梦想与湾区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战略擘画的温度便成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厚度。2025年春天,广东以一场跨越山河的“人才之约”,在全国就业版图上勾勒出经济大省的担当。

从3月16日至4月下旬,“百万英才汇南粤”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从广州为起点,由省委书记亲自“挂帅”,各牵头地市书记、市长“打擂”,以破竹之势启幕,奔赴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长沙、南京8座城市,累计释放超60万个岗位,点燃全国人才市场的“湾区热浪”。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这场跨省联动既是广东面对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水一战”,更是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平台的“人才蓄能”!当城市竞争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广东以先行一步的战略远见,在人与城的共生共荣中抢占发展先机。

跨省联动:

下好人才竞争的“先手棋”

“我希望能够回到家乡,把握新时代的机遇,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中。”来自清华大学外文系硕士研究生陈逸宇是“百万英才汇南粤”北京站第一位正式签约的求职者。

生于香港、长于广佛的他,最终选择加入广州公交集团。“大湾区既是文化故乡,更是创新沃土。”他的选择,正是“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的最佳注脚:文化认同与产业机遇交织,个人梦想与时代浪潮共振。

八城联动的能量远超地理范畴。尽管因大风橙色预警延期,北京站招聘仍吸引京津冀地区上万名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报名参加,276名博士通过广州市人社局的“云端服务”完成精准匹配。

在上海站,比亚迪、鹏城实验室、港中文(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5家单位现场签约了11名博士后;杭州站广东人和机器人公司以80万年薪分别揽入浙大双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来自阿根廷的博士费德在武汉站的招聘会现场也签约了广东台山的一家企业。

纵观各大招聘会现场,既有8000元起步的基础岗位,也有百万年薪的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阶梯式的人才架构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人才链,既彰显着对青年才俊的培育匠心,更透露出广东对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全方位包容。

此外,西安站特设潮汕文化体验区,让求职者触摸岭南文脉;南京站“总裁直聘职场秀”打破传统招聘模式,实现人才与企业即时互动,这种“岗位对接+文化浸润+政策赋能”的立体引才矩阵,让引才鲜活又生动,广东向全国展示的不仅是岗位,更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产业与人文共融的发展生态。 

产才共振:

奏响新兴产业与人才链的“协奏曲”

在广东,产业转型与人才引育正在演奏“协奏曲”,新兴产业与人才链“双向赋能”——产业为人才搭建舞台,人才为产业注入灵魂。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敏琪此前介绍,“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首期募集了超60万个优质岗位,其中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岗位占比超七成。这些都直接紧扣当前的热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高精尖人才青睐的重点领域。

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长约120米的十大特装展区中,智造湾区展区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技术展示及场景体验的方式,全方位、沉浸式展示了东莞的产业硬实力。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设备、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沙盘模型、嫦娥五号模拟月壤、世界首创单晶铜箔库……代表东莞原始创新能力的展品,让江浙沪高校的学生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东莞出品”的大装置、大成果。

图片

在杭州站招聘会现场,东莞构建引才长效“新”机制,举行校地企人才长效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作为智造名企聚集地的佛山则带着自适应机器人、适途智能代步车、智能家电等一系列“黑科技”产品悉数亮相。长沙站则吹起了生物医药企业集结号,珠海逾1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携优质岗位登场,提供岗位总数超过300个,不仅有联邦制药、健帆生物等本地的行业领军企业,还有来自各地的生物医药领域佼佼者。

图片

4月20日,“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春季招聘活动(武汉站)在湖北武汉洪山体育馆盛大开幕,武汉30多所高校的近万名求职学子参加招聘会。

硬核展品背后,是更硬核的产才融合逻辑和产业生态的邀约!博士毕业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曾在德国工作的王巍在与大湾区大学深入交流后,毅然决定签约。

王巍表示,东莞处于转型期,机遇众多,大湾区大学的开放性平台能整合学科资源,为新兴学科发展提供土壤,还可与港澳高校合作,且松山湖环境适宜科研。他对东莞充满信心,此前实地考察了解了东莞未来规划,认为大湾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创新氛围对科研探索至关重要。

这种精准匹配,让招聘不局限于单向的人才输送,而是彼此成就的价值闭环,让新兴产业成为人才集聚的“蓄水池”,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民生托底:

织密就业服务网的“毛细血管”

稳就业的广东实践,既有“顶天立地”的产业雄心,更有“枝叶关情”的民生温度。去年,广东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110万人年度任务。作为就业大省,今年广东计划年内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以高质量发展托举民生底线。

当八城招聘会落下帷幕,这场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并没有停息——线上招聘矩阵持续运转,打开“粤就业”小程序,智能匹配的岗位信息如清泉流淌,线上招聘时间预计将持续至5月中旬,提供超30万个机会,构建起“线下精准对接+线上云端匹配”的立体化就业网络。

在“百万英才汇南粤”的招聘活动之外,从跨境执业便利到特殊群体兜底,从政策礼包直达到服务颗粒细化,就业服务网的每一针都缝进民生温度,每一线都牵引发展动能。

在广州珠江新城,香港律师吴颖麟手持粤港澳大湾区执业证书,穿梭于顶级律所之间;来自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康养服务产业系的封宇和周桦也在3月底参加了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护理员职业“一试多证”技能人才试考,正式通过后他们的就业地图将同步点亮香港、澳门、广州三城,大大提升了粤港澳三地的跨境执业便利度。

另一方面,在中山“妈妈岗”招聘专区,全职母亲通过弹性工作重归职场;在荔湾区,曾经的“就业困难户”黄敏思考取育婴师证书,走上社区公益岗位……这些微观叙事聚焦灵活多样的就业模式,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就业服务体系,拼写出广东就业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既有真心,也有真金!广东还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化作为“春风化雨”的服务升级。应届毕业生深圳求职可享15天免费住宿,江门急需人才最高获150万元综合性补贴,领军人才和青年储备人才在佛山可享受60万-1000万元不等的扶持,与此同时自主创业有1万元一次性资助、小微企业贷款最高500万元,将获得50%贴息,这些政策不是简单的资金扶持,而是对人才价值的深度认同。

湾区突围:

抢占人才制高点的广东时刻

蹄疾步稳开好局,凝心聚力启新篇!一组数据见证着多年的人才虹吸效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广东省外流入人口近3000万,实时在粤人口日均达1.5亿,超过常住人口规模。

旺盛的人气带来蓬勃的发展力,2024年广东以不到全国2%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超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广东以开放姿态拥抱人才的战略定力!当前,广东研发人员135万人,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1/7;在站博士后1.3万人,稳居全国第一。华为、比亚迪、腾讯、美的等头部企业创新层出不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更重要的是,科创企业、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这些创新主体在广东密布,实现科创共振、产业协同。广东正用人才工作的主动,赢得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从黄浦江畔到江城武汉,从千年古都到钱塘潮涌,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广东21地市全力以赴用60万个岗位搭建起人才与产业的“对话空间”。这里既有年薪百万的星辰大海,也有“妈妈岗”的烟火温情;既见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又显岭南文化的柔软浸润。

正如第137届广交会上“韧性生长”的中国智造,广东的就业图景同样充满生命力——它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而是通过制度创新、结构优化、生态培育,让每个人才都能找到与时代同行的坐标。

当更多“陈逸宇们”带着梦想南下,当更多“单晶铜箔”在实验室诞生,一个“稳中有进、稳中求进”的新广东,正在人与城的双向成就中徐徐展开。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程安 杨晓彤 王玮 赵唯佳 黄芳芳 蒋奇政  田飞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