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消金公司转让不良贷款的节奏明显加快。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消费金融公司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成交规模的未偿本息达到了143.8亿元,成为不良贷款的第二大出让方。
南都·湾财社梳理发现,自2025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0家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中心挂牌了相关不良贷款资产包。在近期的4月中,更是有6家消费金融公司密集发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在这场行业加速清理不良贷款的过程中,中银消费金融在2025年已经公布了18期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期数位居第一。此外,行业中出现了资产包“核销即卖、全部未诉讼”的新变化。
消金公司频频转让不良贷
中银消金转让期数领先
据银登网显示,自2025年4月以来,已有6家消金公司先后发布了不良资产转让的相关公告,包括招商公告、转让公告、转让结果公告。
这6家消金公司包括捷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幸福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
具体来看,捷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幸福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等5家消费金融均发布了一期不良贷款转让的相关公告,招联消费金融则发布了两期。
拉长时间维度,自2025年以来,除了上述6家消费金融公司外,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也在银登网发布过不良贷转让的相关公告。
聚焦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的转让频率来看,2025年以来,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的转让期数在3期以内,但有三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的不良贷款转让期数明显更多。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发布期数达到了18期,招联消金与兴业消金则均达到了7期。
值得注意的是,三家高频转让不良贷款的消费金融公司均在2024年面临着经营压力。公开数据显示,招联消金于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3.18亿元,同比下降11.65%,实现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下降16.22%,在多年营收、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后,出现了2020年以来的首次营收、利润 “双降”。
兴业消金在2024年实现营收100.67亿元,同比下降10.36%,实现净利润4.3亿元,同比大跌 79.25%。该净利润水平甚至低于6年前2018年的5.12亿元。此外,兴业消金2024年总资产821.22亿元,下滑5.53%,各项贷款余额819.4亿元,同比下降5.17%,出现总资产“缩表”、贷款余额缩量。
中银消金同样在2024年出现净利润的大滑坡。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银消金总资产达791.51亿元,上涨6.53%,但全年净利润仅为0.45亿元,下滑幅度达到了91.62%。
消金公司加速转让不良贷款
成为一季度第二大转让主体
银登中心《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的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公告挂牌总体情况持续保持快速增长。
2025年一季度,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的未偿本息达到了742.7亿元,相较于2024年一季度的255.7亿元,出现了大幅增长,同比增幅达到了190.46%;未偿本金则达到了435.0亿元,相较于2024年一季度的181.7亿元,同比增长139.41%。
聚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参与主体,消金公司正在成为重要力量。从2025年一季度的成交规模来看,消金公司未偿本金达到了82.9亿元,未偿本息达到了143.8亿元,两项数据均仅次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要知道,在2024一季度,不良贷款出让方成交规模的前三名分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彼时,消金公司并非不良贷款转让的主力军,市场格局的新变化与消金公司不良贷转让加速的态势可见一斑。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出现“加速”情况的原因,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向湾财社表示,《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将重组资产纳入不良统计,促使机构缩短不良认定周期,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
王蓬博同时强调道,消费金融公司客户质量相对较差,在现有经济周期中,不良资产账龄较短,金融机构倾向于快速出清以降低风险,处置增加后不良资产转让市场竞争激烈。
对于后续,王蓬博补充道,消费金融公司集中转让不良贷款在适应监管要求的同时,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提升竞争力,降低潜在风险敞口,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资产良性循环,对整个行业良性发展也是有益的。
核销即卖、全部未诉讼
不良贷转让出现新变化
对比往年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南都·湾财社梳理发现,不仅在数量频率上出现明显加速,资产情况也有新变化。
2025年,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中,有消费金融公司相关资产的诉讼情况为全部未诉讼,这在往年较为少见。
以招联消金2025年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为例,在该资产包中,资产笔数为464693笔,核销情况为“已核销 464693 笔”,诉讼情况为“未诉 464693笔”。这意味着,招联消金该期的所有资产均为“核销即卖、全部未诉讼”。
在往年中,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不良贷款资产包的诉讼情况为“已判未执”“执行中”“终本执行”“未诉”等多种情况中的两种以上情形同时存在。
对于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核销即卖、全部未诉讼”的情况,王蓬博告诉湾财社,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诉讼程序复杂、耗时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在此期间,不良资产持续占用公司资源,影响资金周转。直接转让可快速将不良资产变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成本角度之外,王蓬博认为此举还有时间上的考虑,他强调道,“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有严格要求,时间上也来不及。”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吴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