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提前知道下一次灾害天气的具体时间、风力大小以及洪水程度,我就能更精准地修缮我的大棚。”这句来自农户的感慨,印在了刘娟的心中。
刘娟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长期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这些年来,天气说变就变,摸不准规律,还隔三差五闹灾,用农户的话来说就是“折腾得够呛”。
“灾害的突发性、严重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让农户在是否继续投入修复与重建上心生疑虑。”刘娟说。
当下,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农业,作为高度“靠天收”的产业,首先感知到气候变化的冲击;农户也成为最早感知气候变化、受影响最大的群体。
如何增强农户的防灾自救能力?农村基层如何互助应对气候变化?近日,在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联合举办的“节气的时差”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策略工作坊活动上,多位专家围绕农户的气候适应展开了深入探讨。
“节气的时差”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策略工作坊活动上,多位专家围绕农户的气候适应展开了深入探讨。
气候变化下农业脆弱性凸显
“以前苹果树开花时间相对稳定(多在4月中旬至下旬),可现在气候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开花时间也变得难以捉摸。”渭塬市一果园经营者贺元立告诉记者,“今年,苹果花比往年早开了一礼拜左右,可偏偏又遇到了前两天的极端天气,气温骤降,最低温度都在零下一度到两度,这可把我们愁坏了。”
渭塬市(原渭塬县)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是陕西省苹果产业的关键基地。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渭塬市苹果产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
据南都了解,苹果树开花后如果遇到低温天气,花蕊很容易被冻坏。贺元立无奈地说道:“受到低温冻害后,花蕊已经变黑了,不能正常授粉结果了,产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这次冻害可不是小范围的,我们这儿500亩果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近日发布的《节气的时差:多元农户经营主体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策略案例研究》报告聚焦了陕西、重庆、河北三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种植区,深入调研了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研究团队在陕西省渭塬市、重庆市雾江区、河北省千山县调研发现,三地均有平均气温上升、降水模式改变、极端天气事件趋多趋重等特征,这些变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活动。例如,渭塬市近年来气温年际波动增大、冷热害频发,对苹果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不利影响。
报告称,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给苹果的生长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气温的异常波动影响了苹果的花期和坐果率,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引发干旱或洪涝灾害,增加果园管理的难度和成本,而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更是对苹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直接威胁。
气候变化面前势单力薄,提升韧性需多元主体参与
对于气候变化,农户并非一无所知。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能够依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变化、土壤湿度变化以及季节转换时温度与降水的微妙改变,大致判断出气候与往昔的不同。
他们深知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播种时机、生长态势以及最终收成。苹果园管理员张博就表示,“近几年气候变化很明显,不再像以前一样很有规律。”
渭塬市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是陕西省苹果产业的关键基地。这是往年果园里苹果成熟时的场景。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冻害,贺元立也在他的苹果园里尝试过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想过在苹果园里放烟雾、打水来释放热量,可一旦低温天气来得太突然,这些措施根本来不及实施,而且果园面积太大,也很难做到全面防护。”贺元立无奈地表示,“很多时候只能听天由命。”
作为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的人群,更多的农户都在积极采取各种适应策略以减轻其负面影响,包括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技术、寻求非农就业等。
农村基层还设立了“气象专员”这一岗位,会在灾害高发前期采用线下宣传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为村民们讲解灾害防护知识与技能,使村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灾害防护的方法。渭塬市一村干部刘峰就提到:“我村配备了一名专职气象专员,其在气象信息监测与预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有气象信息监测预警,农户也未必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应对。正如报告所言,很多适应方案仍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响应。与此同时,受限于资源禀赋、知识水平、政策环境等因素,农户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适应效果也参差不齐。
绿色和平气候风险项目资深研究员李朝表示,“坚守土地的小农户往往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农村社区的互助、政策的扶持将显著减轻其面对气候风险的压力。小农户在气候变化面前势单力薄,需要集体、制度层面的支持。”
从短期防灾迈向长期气候韧性建设
针对这一现状,多位专家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转变:农村基层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应进一步从“防灾减灾”向“气候韧性建设”转型。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刘杰表示,农业韧性规划需要从生态、经济、社会、工程和组织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他强调,农业韧性不仅体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还包括在极端气候事件后快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刘杰发言。
刘杰认为,当前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多集中在短期响应,如灾后的救灾抢修,而缺乏长期韧性规划。他提出,事前应加强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完善早期预警系统;事中需提升应急响应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事后则要注重恢复与重建,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他还提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在推广规划型适应性技术方面可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长期的趋利适应规划,提升农业系统的整体韧性。
资金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食通社孔令钰表示,小农户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许多小农户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刘杰也提到,农业企业前期投入大,对资金的需求量高,但可获得的融资渠道有限。他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低息贷款和补贴力度,同时推动气候投融资政策的落地,为农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熊亮表示,技术手段可以为韧性规划提供有力支持。他指出,通过数据化和可视化技术,可以将气候风险清晰地呈现给社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李朝则从本土知识的角度出发,认为适应气候变化需要与本土文化和条件相结合。她说,本地农民对作物生长和本地气候条件有精确感知,他们能够通过低成本措施改善小气候条件。例如,在西北地区的一个酿酒葡萄种植园,当地农户通过烧牛粪、用秸秆造烟雾防霜冻等方式,在局部提升温度,有效保护了葡萄生长。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综合施策。刘杰表示,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农业从短期响应向长期韧性规划转变。他还提到,农业韧性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户。通过多方协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农业系统的整体韧性。
在讨论中,专家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农业从短期响应向长期韧性规划转变。正如刘杰所说,“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真正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及报告中的受访者姓名张博、贺元立、刘峰以及地级市以下地名渭塬市、雾江区、千山县均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陕西西安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