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河南餐饮品牌“姐弟俩土豆粉”(下称“姐弟俩”)在郑州举办“健康中国·我们在行动论坛”,正式对外公开其“低GI无明矾土豆粉”和“低嘌呤老母鸡汤”生产工艺与标准的技术文件。
姐弟俩为河南当地知名的快餐品牌,全国门店超500家,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等地。姐弟俩创始人宋宝民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目前姐弟俩在郑州有门店74家,准备先在郑州将门店开到150家,在模式跑通之后,再到广东等市场开店。“至少目前来看,我们在时间轴上可能还要缓一缓。或许我们明年、后年会在广东继续开店。”
投资超5000万元研发无明矾土豆粉后
“姐弟俩土豆粉”公开核心生产技术
姐弟俩创立于2001年,最初是一家在郑州卖土豆凉粉的4平方米小店,卖到冬天凉粉卖不动了,就在砂锅里放上土豆粉,“砂锅土豆粉”由此诞生。目前市场上多数粉面品牌,卖的主要是面条、米粉、酸辣粉,原料则是大米、面粉、红薯粉等,姐弟俩则闯入了土豆粉新品类。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截至4月,姐弟俩在全国拥有门店超500家,河南门店最多,其次是河北。
创立以来,姐弟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去除土豆粉中的明矾。据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邹建介绍,传统制粉添加明矾,主要是为了增加弹性,增加光滑度,防止变硬,避免粘连。危害则是有铝蓄积风险,可能导致出现神经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结石多发、肝肾损伤、婴幼儿脑发育迟缓等。
实际上,早就2008年,姐弟俩就开始琢磨如何做出不用明矾的土豆粉,但是各种尝试研究都没有取得突破,直到2013年,在外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姐弟俩在实验室成功研发出无明矾土豆粉。
2014年,“最严明矾禁令”出台,我国针对食品中含铝添加剂(如明矾,即硫酸铝钾/硫酸铝铵)的滥用问题,修订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该标准对粉丝、粉条使用明矾做出了明确规定:铝的残留量要小于或等于200毫克/千克。这一标准沿用至今。
姐弟俩创始人宋宝民在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尽管国家允许添加少量的明矾,他还是坚定要做无明矾的土豆粉。在研发成功后,姐弟俩想找工厂代工,但是没有工厂愿意接手,于是2014年他们先后投资了近5000万元自建工厂。2016年11月,工厂正式投产时,他本来满怀信心,结果首批生产的1000多吨土豆粉往全国门店发货后,却接到多家门店反馈,土豆粉总是脱粉、断条。无奈之下,这1000多吨土豆粉粉只好就地销毁,2017年,连锁店又回到原来的做法——在门店自行加工土豆粉。
为了做成一碗无明矾的土豆粉,宋宝民背上了人生第一笔贷款1800万元。让他觉得更难的是,姐弟俩内部团队有分歧,核心管理层选择离开,并带走了一批加盟商。演讲到这里,宋宝民忍不住哽咽落泪。会后,宋宝民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公司开会讨论,20来个人,没有一个人支持他做无明矾土豆粉。他们认为这条路走不通,技术难度跟成本都太高了。而正在他焦头烂额时,营运、研发等核心团队都自己出去开店,还带走了一部分加盟商。宋宝民直言,“算是动了我的根。”
直到2018年3月,无明矾土豆粉终于攻破技术难关,成功批量化生产,成本则是街边卖的常温粉或者土豆粉店的3倍。被团队背弃,花光了创业以来的所有积蓄,还背上贷款,宋宝民曾“感受不到希望”,但在那一刻,宋宝民觉得,十年,梦想成真。回忆起过往,宋宝民说,“作为创始人,我更清楚长远的价值市场,如果这个事到现在还没解决,我认为,今天姐弟俩土豆粉就不存在了。”
在这次“健康中国·我们在行动论坛”现场,宋宝民公开了《无明矾土豆粉生产工艺与标准》《低嘌呤老母鸡汤生产工艺与标准》两项技术共享文档。他认为,这条研发之路充满了艰难,姐弟俩并不想把其当作一个竞争壁垒,他希望通过共享工艺,让所有人都能够吃上健康安全的土豆粉。
健康、新鲜成餐饮消费长期趋势
姐弟俩土豆粉希望借低负担饮食揽客
创立以来,姐弟俩还踩过另一个坑——大举扩张,大举收缩。
在2008年前后,姐弟俩就通过加盟模式将门店开到了1000来家,过去,姐弟俩对待加盟态度比较随意,由于管理过于粗放,其经常能收到顾客反馈:不同门店的服务、出品区别较大。在2008年之后,姐弟俩不断关店、收缩,2023年,姐弟俩还暂停了加盟。
在加盟店缩减的同时,姐弟俩加大力度开设直营店,测试门店模式,目前已经开出超500家店,其中直营店近100家,今年2月,姐弟俩重新放开加盟,提高了加盟门槛和管理力度。
在门店设计和模型上,近年来,姐弟俩升级门店风格,开出简洁明亮的纯白色的门店,而在品类上,其在土豆粉的基础上,加强了小吃和饮品两大品类的开发,门店人均消费水平约28元-32元。在消费群体上,在姐弟俩创立之初,门店男女就餐的比例就明显不对等,到店就餐的女顾客较多,占比约90%。到了今天,其消费群体中女性顾客依然占比高达70%。
姐弟俩战略顾问薛海辰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与其他粉面、快餐品牌明显不同的是,姐弟俩兼顾了快餐刚需和休闲属性两个价值。门店设计采用纯白色调,饮品占比较多,而且都是十几块一杯,其他快餐品牌提供更多的则是碳酸饮料等。姐弟俩的门店很吵,顾客们都在聊天,其他的面馆更多是解决饱腹的需求,顾客匆匆吃完就走,“我们更希望自己是一个传统快餐的升级版本,希望能打造一种生活方式,女性顾客比较多的原因可能在于,女性对生活方式、场景的升级比男性有更强的感知力。”
健康是姐弟俩想重点打造的一个卖点。在姐弟俩门店的墙壁上,其绘制标语强调,门店采用无明矾土豆粉,专用土豆粉获得低GI食品认证、老母鸡汤获得低嘌呤食品认证、土豆粉鸡汤打底、单锅现煮等。
在薛海辰看来,当下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已经有一个很大范式的转移,以前消费者更关注营养、食材原产地、新鲜度、热量等,现在则开始追求低负担的饮食,这就是姐弟俩做低嘌呤、低GI的食品的原因,不利的地方在于,顾客吃不出明矾,吃不出低嘌呤,吃不出低GI值,但是姐弟俩看到顾客确实有这方面的顾虑。
在窄门集团&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看来,国内餐饮行业呈现出多个新的趋势,其中健康就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从很多品牌的动作就可以看出,如火锅店推水火锅,烘焙店推无反式脂肪蛋糕等。
除此之外,卿永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新趋势还有新鲜,以及由新鲜分裂出一个重要的分支——山野风的盛行;智能化改造,茶饮店使用自动奶茶机,快餐店使用炒菜机器人,节省了人力成本;区域品牌的涌现,这些区域品牌使用当地的特色食材、美食和城市文化进行包装,聚焦区域,并且不轻易走出去;最后一个是职业加盟商正在崛起,中国餐饮发展到这一天,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餐饮创业者,大面积的餐饮创业者已经赚不到钱,优秀的餐饮品牌寻找专业加盟商进行合作,实现强强联合。
除了在新趋势下升级门店场景、让产品变得更加健康外,姐弟俩还感受到另一个变化——消费降级。去年,多家餐饮上市公司出现业绩下滑。宋宝民透露,姐弟俩2024年的表现要比2023年好一些,收入同比增长约16%,净利润同比增长了约29%。不过自2024年12月以来,情况明显有些不同。今年第一季度,姐弟俩的收入同比下跌了约15%-20%。姐弟俩还在进行调整,一个是继续推动门店向高颜值、高价值方向发展,一个是走质价比路线。
区域品牌要不要走向全国?
姐弟俩称全国化布局还要“缓一缓”
创立24年,姐弟俩在河南当地已是很多消费者十分熟识的品牌,不过在全国范围内,姐弟俩的品牌知名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其门店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
创业初期,姐弟俩曾在北京开了30多家店,但因为早期很多门店达不到标准,这些门店陆续关闭,其在北京仅剩2家店。2021年,姐弟俩南下,在深圳开了3家门店,但是,其未再进行扩张。
宋宝民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姐弟俩到深圳开店,是希望能一边开店一边完善门店的经营模式,了解顾客对土豆粉的认知、消费习惯,以及对姐弟俩有什么期待。“(是否在广东开店?)至少目前来看,我们在时间轴上可能还要缓一缓。或许我们明年、后年会在广东继续开店。原本我们准备去年到广州开店,但是受到经济环境影响,我们先暂停了。”
宋宝民进一步指出,姐弟俩在郑州有74家直营店,目前还在不断测试商场店、街边店、社区店等门店模式。姐弟俩希望未来在郑州能把店开到150家,并且门店之间互相不分流顾客,这就说明这个模式跑通了,姐弟俩希望能成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跟社区建立友好的关系。等到模式跑通、拥有较强的组织力后,姐弟俩再去深圳、广州,未来走向全国肯定是一个必然之路。
薛海辰则补充道,宋宝民自创立姐弟俩以来,把餐饮人该踩的坑都踩了。他把坑都踩完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回归常识,常识就是世界上先进的管理制度、先进企业不多,某种程度只有一种——像麦当劳、肯德基这种企业。因此,姐弟俩严格对标这些企业,甚至聘请在这些公司工作过的高级人才来帮助品牌搭建体系化。宋宝民则老老实实重新做一个打工者,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姐弟俩到全国、到国外开店的前提是,姐弟俩已经成为一个职业化、国际化的组织。“有些企业可能会先开店,占住地盘,在这个过程中再去调用自己的组织力,我们觉得,土豆粉品类是姐弟俩自建的,如果我们不推土豆粉,大概率没其他品牌替我们教育市场。那我们不如先把一些难的事情做了,先提高自己的组织力。趁创始人现在还能跑步、还能打球、还有体力时,先把基础的事干了。”
针对区域品牌是否要走向全国,卿永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大部分区域品牌是不具备全国拓展的基础条件的,即全国分散管理的运营能力。根据其掌握的数据,品牌不具备这种能力,又贸然在全国扩张,闭店率非常高。他还是主张,品牌先聚焦区域发展,把单一区域做透,拥有足够大的规模和密度后,自然就拥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这样一来,还能节省宣传成本。如果门店过于分散,不仅管理难度较高,投入成本也很高,同时品质和服务也很可能不达标。而且,区域品牌如果没有形成很强的品牌势能,盲目走出去,当地消费者不认识,当地的商业资源也不愿意提供好的点位,品牌在营销费用的投入就会很高。因此,区域品牌最好在单一区域形成很强的品牌势能后再走出去,同时走出的城市需要与现有的主流城市形成关联性,这样才能利用好主战场的影响力优势,拿到更好的铺位,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的支持。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