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动画创作中,我们一以贯之。”谈及近日在北影节斩获高校优秀绘本奖项的作品《女战神妇好》,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动画系副主任倪娜在接受南都专访时坦言,当前国产动画正蓬勃崛起,动画教育作为行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紧跟时代和技术步伐的同时,更应将价值观引导贯穿创作始终,“以文化根脉为基,让历史人物焕发新生命,是国产动画创作的不竭源泉。”
4月19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游戏·动漫·电影单元盛典在京成功举办。作为备受关注的青年动漫创作人才孵化平台,高校作品评选在荣耀盛典现场揭晓最终结果,来自全国顶尖院校的年轻创作者们,以充满灵感的笔触与前沿的数字表达,展现了动画漫画领域的无限可能。其中,由倪娜带领河南大学23级动画研究生范令昕、完颜明珠共同创作的《女战神妇好》绘本,在高校作品榜单中脱颖而出。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获奖团队在现场合影
用数字绘本让妇好“走”得更远
会后交流中,获奖学生范令昕向南都记者分享了该作品潜心打磨的创作历程。据她介绍,目前国内妇好相关形象的信史资料较少,为了准确构建人物形象,团队多次赴安阳考察,研究殷墟和妇好墓等历史遗迹。作为殷商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河南的历史底蕴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妇好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
“从服饰纹样到兵器形制,每个细节都需反复考证。”范令昕介绍,在创作过程中,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创作,结合商周艺术特征与现代审美调整色彩与线条,不断调整美术风格,力求实现历史准确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从初稿到最终定稿,经历了多次修改,甚至在参加比赛前还在不断调整细节,确保作品的成熟和完整。
“历史准确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需要像匠人般雕琢细节。”谈到创作初衷,倪娜对南都记者表示,河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双一流大学,师生在创作中宣传家乡文化、历史人物责无旁贷。同时,妇好的人物故事、艺术纹饰也是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亟待用现代化的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此次作品之所以采取手绘本的设计方式,就是希望结合当下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加以完善,力争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高校作品评选原本分为“动画短片”和“漫画作品”双赛道,但在漫画单元评审进程中,多部绘本作品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新锐特质。基于两者在艺术形态和评审标准上的差异,本届北影节“游戏·动漫·电影”单元评委会开创性启动了“绘本独立评审通道”,将所有绘本作品进行统一评审。此举不仅保持了赛制的公平公正,也契合了当代图像叙事领域媒介融合的大势所趋。
据悉,本届北影节“游戏·动漫·电影”单元高校作品评选活动规模创历史新高,自3月10日征集启动以来,共吸引全国70余所高校参与,征集作品超千部。经过严格评审,最终推选出56部精品佳作,其中高校绘本优秀作品上榜5部。
“让AI成为艺术表达的养分、创作的催化剂”
当前,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动画行业,同步也对高校动画类专业、学科建设提出了很大挑战,AI也已在各方面融入进日常教学全要素过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动画专业教育更好地回应AI技术对教与学体系的重塑?
“河南大学始终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变化,在艺术类学科和课程设置上,我们也正与时俱进地拥抱变革。”采访中,倪娜深入介绍了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引入AI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她强调,AI不是取代动画创作者,而是成为创作者的得力助手,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技术瓶颈,释放更多创意潜能。
“真正的创新始于对技术的驾驭而非依赖,教育要守护的正是这份不可替代的人文火种。”倪娜指出,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工具,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品的思考角度、创意灵感,都需要有思考力和创造性的大脑来产生,而这些的前提是创作者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作为基础。交流中她多次强调,应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个人艺术表达的养分,让科技成为创作的"催化剂"而非"代笔工具"。“此次获奖的一个理由就是因为我们的手绘风格兼顾了评委和读者两者的审美要求,而这也源于我们平时教学时强调的美术基本功。”
“当我们困惑于人工智能对传统美术的冲击时,倪老师用作品的手绘质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范令昕表示,扎实的线条功底、对色彩的敏锐感知,才是该团队作品打动评委与观众的核心,“倪老师对手绘基本功和专业本质的坚守,让我们在技术浪潮中找准了前行的方向。”
据悉,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单中位居全国第8名,连续两年挺进前十,为河南唯一。
采写:南都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