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深圳叠B01版。
4月24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市福田会展中心7-8号馆开幕,展会为期三天,持续至26日。此次活动由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主办,是深圳市内举办的机器人产业规模最大、品类最多的最新成果展,优必选、乐聚、越疆、宇树等顶流机器人企业产品集中亮相。论坛上《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发布,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速高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在产业结构方面,深圳非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超过了工业机器人。
天工机器人现场表演 已在全国获超百台意向订单
今年以来,关于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讨论热点不断。在展会首日,场馆内可谓人气爆棚,展会入口处人潮涌动,等候入场的观众排起长龙。踏入场馆,热闹的氛围扑面而来,各展位前会跑步、能弹钢琴、可以精准抓取东西、会倒立、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各显神通、大炫技能,与参展观众热情互动。
南都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3D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小巨人”企业乐聚和普渡,以及帕西尼、逐际动力等来自深圳“机器人谷”的明星企业亮相,宇树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等杭州“小龙”产品也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在刚刚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优异成绩成功冲过终点,夺得冠军。这款机器人不仅跑得快、稳,也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引发广泛关注。此次展会上,“天工Ultra”的“兄弟”——天工机器人与现场观众见面。优必选产教融合业务运营负责人李金莲介绍,“天工行者”是业内首款30万元以下的科研级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具有172厘米仿人身高和20个自由度的人体仿生躯干结构,以及拟人化的运动控制方案。这款机器人能在山坡、台阶、沙地、雪地等复杂地形上稳健运行,移动速度可达10千米/小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获得超100台意向订单。
除了整机企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大量企业也纷纷亮相。其中,奥比中光展示了行业首个全面覆盖USB3、GMSL2和以太网三大主流接口的产品矩阵,以及前不久在海外刚发布的新品Gemini 335Le。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赵琦玉介绍,这些产品被称为“机器人之眼”的3D相机,基于奥比中光不同路线的芯片级自研技术,面向不同细分应用场景的机器人客户,解决了机器人行业普遍及极限痛点难题。其中,具备行业领先性能的双目3D相机G330系列已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夺冠的天工机器人身上搭载,在其头部、胸部、腰部和后背各有配置。
设“AI+机器人”成果展区促进成果走向市场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在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外国友人面孔频频出现。不同肤色,讲着多国语言的外国人士穿梭于展位之间,认真记录着感兴趣的产品参数与技术亮点,不时与参展商交流探讨。
来自德国的工程师段乔治,已在中国生活了23年。参观完现场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等产品和技术后,他坦言“整体感觉很有趣”,但目前尚不能准确判断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前景。他向南都记者表示,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在非特定设计环境,尤其是工业场景中的灵活性,以及替代人类手工劳动的技术成熟度,期待该行业可以从娱乐、实验属性转向实际应用,解决工业场景中的真实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段乔治所期待的场景正在深圳“机器人谷”逐步落地:优必选“天工Ultra”人形机器人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冠军,Walker S1工业人形机器人群在极氪智慧工厂实现协同作业,众擎科技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肯綮科技外骨骼机器人成为登山助力“神器”……这些企业不断创新,推动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
深圳“机器人谷”已起势成势,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开发配套与智能制造能力走向世界成为重要课题。跨域协同、碰撞迭代是深圳企业创新的打法模式。此次链接会在挖掘和展示深圳和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更聚焦产业链供需对接:重点收集龙头企业的代表性需求并面向全国开展机器人厂家召集,开展现场对接活动;定向邀请来自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国家专业买家,提供线下面对面交流平台,以期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开发配套与智能制造能力再获跃升。
“现场展示的都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产业核心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南都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现场设立的深圳先进院“AI+机器人”领域的“成果超市”展区,持续拉近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距离,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成果与社会各界的多元交互和深入对接。其间,还策划组织二十余场闭门对接会议,以共同投入的心态,促成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深圳机器人产业整体竞争力。全产业链各方将围绕具身智能技术突破、应用场景适配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推动产研合作以及协同创新,共同加速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业落地。
2024年机器人专利申请同比增超35%
4月24日,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发布《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据悉,这是该组白皮书连续第十年发布。南都记者了解到,受工业机器人规模化跌升、服务机器人场景渗透加速、新兴品类与消费级市场扩容、技术跨界融合产业边界不断拓展等多维度结构性升级驱动,2024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1787亿元,同比增长12.58%。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增速略高于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50%的增速。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与创新发展处处长、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毕亚雷分析认为,深圳机器人产业一路向上的背后是强大的产业链、制造链能力,也是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韧性生长的鲜活印证。从产业链角度看,深圳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非常完整和丰富,基础技术实力充足,在自动化控制器、无人化设备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并且培育壮大了一大批优秀本土机器人企业。
“深圳依托成熟的产业链协同能力,在制造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硬件’基础。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推广服务、应用软件开发等‘软性服务’领域活跃,凸显深圳‘硬强软不弱’的产业格局。”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新增机器人企业达14534家,相较于2023年10408家同比增长39.64%,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值得关注的是,在产业结构方面,非工业机器人企业以56.25%的比例,超过工业机器人企业。
从深圳机器人产业专利数量来看,2024年专利申请20531件,相较于2023年的15145件同比增长35.56%,专利授权7575件相较于2023年的5564同比增长36.14%,延续了自2015年以来的爆发式增长态势。从产业专利细分技术方向分析来看,除了核心部件专利数量持续保持首位外,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卷积网络、程序控制、使用神经网络、学习方法等强调大脑、小脑能力相关的专利数量显著增多。
南都融媒出品
编辑:李思萌
记者:张艳丽 赵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