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美育:以多元创新铺就成长底色,让美育浸润每一位孩子

南方都市报APP • 福教动态
原创2025-04-26 10:23

“四位一体”沉浸式美育生态、鸣星艺站、歌舞乐动童心……在福田校园里,美育正以突破传统课堂模式的姿态融入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它不仅是课堂上的技能传授,更是培养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日常实践,福田区各校以各具特色的探索共同编织出一张“时时、事事、处处、人人”的美育生态网,让一件件美育小事变成浸润心灵的甘泉,滋养出向美而生的生命力量。  

多元化创新美育“玩法”

红岭实验小学首创“四位一体”模式,通过阶梯式课程设计、跨学科融合、沉浸式环境及家校协同,打造“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立体化育人体系。低年级学生通过吟诵《元日》、演绎《丑小鸭》感受语言与戏剧之美;中年级设计原创棋盘游戏、律动游戏,将数学规则与色彩心理学融入创作,实现美育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图片

学校的“垂直书院”入围世界建筑节,六边形教室、走廊学习站与屋顶植物园成为学生们跨学科探究的课堂,节日主题中走廊变身传统文化集市,环境无声传递美学理念。家校社联动构建美育共同体,家长化身编程导师、非遗传承人,扩展美育资源。此外,学校通过校园展示墙定期更换主题和“月月有展演”机制,静态展示与动态展演结合,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美育平台,形成校园公共审美资源。

图片

未来,学校更将进一步开发“美育素养电子护照”和试点AI美育评价系统,为学生们个性化指导、发展建议提供支持,AR沉浸式戏剧活动则拓展美育影响力。

让晨间十分钟成为美育浸润的黄金时刻

福田区外国语教育集团另辟蹊径,以晨间十分钟的“鸣星艺站”重新定义美育场景。校门口变身流动舞台,古筝、架子鼓和竹笛等不同乐器每日轮番上演,拉丁舞、武术和街舞等种类繁多的表演在舞台上碰撞,家长与孩子同台共演,无门槛的展示让每个学生都闪闪发光。

图片

“在学校设立‘鸣’星艺站之前,很多同学像曾经的我一样,虽有才艺,却因缺乏展示平台,只能将梦想深埋心底。这个表演平台的出现,宛如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逐梦之路。”该校学生崔馨月表示,“鸣”星艺站不仅是表演的舞台,更是成长的摇篮。

图片

在艺站中,曾怯场的王梓曦在师生围成的鼓励圈中舒展舞姿,陈丹岐的乐队合奏引发全场合唱,亲子同台更让艺术与亲情逐渐升温。这种常态化、生活化的美育实践,让艺术成为滋养学生生命的日常养分,“晨间十分钟”也成为了培养自信、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宝藏时间。  

从“普惠”到“精品”的深度培育

荔园小学则让音乐成为美育的核心旋律。从“每周一歌”的普惠舞台到精品社团的深度培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艺术浸润中发现自我、发展潜能。全校大合唱中,经典歌曲与爱国歌曲交织,手势舞与云端同唱打破空间界限;舞蹈社团以“足尖绽芳华”展现肢体语言魅力,合唱团用和声传递协作之魂,古筝与京剧社团传递传统艺术之美。

图片

学校音乐教师更是以课题为抓手,通过实践探究,为学校以及一线音乐教师设计一套具有强操作性、指导性同时具有发展性的音乐节课程模式,通过“舞动童心”“乐动童心”“声动童心”系列主题音乐节的循环举办,学生在音准磨合中培养默契,在舞台绽放中收获自信,让美育升华为对生命的热爱。  

图片

在福田,美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抑或是一个作品,更是培养学生人格、探索美好品质的底蕴。福田区各校的美育探索虽各有差异,却都以家校社的协同、跨学科的融合、空间创新利用等方式,打造“处处皆美育、时时可浸润”的育人生态,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美的滋养中全面健康成长。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