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和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在今年一季度迎来暴涨。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简称“银登中心”)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通过该中心挂牌的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未偿本息,下同)同比增长190.46%,成交规模同比增长138.75%。其中,个人消费贷和信用卡不良贷款成交规模分别同比增长了785.15%和879.25%。
消费贷不良转让规模激增
部分项目转让价“脚踝斩”
从历年数据来看,一季度往往是不良贷款转让市场的淡季。不过,今年又有所不同。
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较往年同期明显活跃。该中心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项目数为206单,较去年一季度的86单增长了139.53%,转让规模为742.7亿元,较去年一季度255.7亿元增长了近两倍。
成交数据亦大增。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了159单,而去年一季度为66单;成交规模达483亿元,较去年一季度增长了138.75%。
分业务类型来看,在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额中,有超过七成来自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下称“批量个人业务”)。而在批量个人业务中,个人消费贷又占了“大头”,为72.4%,信用卡透支和个人经营贷则分别占14%、13.5%。
值得一提的是,与去年一季度相比,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实现了激增。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达370.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8.6倍。其中,个人消费贷不良贷款成交规模达268.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85.15%;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成交额达5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879.25%;个人经营贷不良贷款成交规模为5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68%。
成交规模飙升,但批量个人业务的折扣率和回收率却双双“探底”。其中,平均折扣率为4.1%,而去年四个季度分别为4.6%、4.1%、5.8%和4.8%;平均本金回收率为6.9%,而去年四个季度分别为8.8%、9.0%、9.4和7.3%。
南都湾财社记者查询发现,不少不良资产包的转让起始价已经低于1折,是名副其实的“脚踝斩”。比如,平安银行2025年第26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的未偿本息总额为18254.89万元,但竞拍起始价为181万元,相当于原价的0.99%。
股份行密集转让不良“包袱”
分析称可用智能工具精准催收
从出让方来看,股份行是不良贷款转让的“大户”,一季度,其不良贷款转让成交规模达203.6亿元;其次是消费金融公司,转让额达143.8亿元。此外,城商行和国有大行成交规模分别为93.4亿元、41.3亿元。从受让方来看,这些不良贷款的近七成被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其余则流转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都是哪些股份行在“甩卖”不良贷款?
南都湾财社记者根据银登中心不良贷款转让公告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平安银行在银登中心已经至少挂出65单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未偿本息合计超过200亿元。其中,信用卡透支、个人消费及经营性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较多。
在此前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副行长项有志在展望未来工作时表示,在风险控制方面,除了控制好新发放的贷款质量外,针对存量不良资产,平安银行将继续加大催收力度,利用其专业的“催收铁军”团队,加大出清力度,力争每年收回部分不良资产,以减轻资产质量压力。
对不良资产进行“大促销”的不只有平安银行。根据银登中心网站信息,今年以来,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等也发布了多则不良资产转让公告。
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浦发银行今年以来在银登中心发布的不良资产转让公告至少有14单,其中,对公不良贷款转让项目8单,涉及未偿本息5.15亿元,主要为杭州分行、青岛分行、呼和浩特分行和深圳分行放出。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方面,浦发银行今年以来共挂牌5单,涉及未偿本息65.06亿元。此外,其宁波分行还放出一单经营贷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为1.17亿元。
中信银行也公告了数单个人消费及经营性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合计未偿本息为5.83亿元,主要涉及北京分行、深圳分行、广州分行和石家庄分行。
华夏银行则发布了5期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未偿本息合计81.28亿元。光大银行发布了三单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涉及未偿本息7.53亿,另有两笔个人消费及经营性不良贷款转让,涉及未偿本息10.94亿元。
股份行纷纷“狂甩”个人不良贷款背后是零售业务的承压。
南都湾财社此前统计,2024年末,仅两家股份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同比出现了下降,分别是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其中,兴业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下降0.07个百分点至1.35%,浙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下降0.13个百分点至1.78%。其余股份行中,零售贷款不良率普遍上升。
对于该现象,多位股份行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都有所分析。比如,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认为,零售信贷的风险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风险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有所上升,对还款能力带来一定的挑战。
分析称,在零售业务承压的背景下,一季度消费贷与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规模的爆发式增长,表明银行零售资产质量压力在集中释放,接下来股份行零售不良处置力度或继续加大,但需警惕转让价格持续走低加剧银行账面损失,同时,若底层资产质量未改善,将形成“转让—新增不良—再转让”的恶性循环。建议运用数字技术、智能催收工具等提升不良贷款回收效率,而非单纯依赖批量转让。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