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观察|国际化、科技化与文旅创新,正在激活银幕新图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5-04-28 11:41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已落下帷幕,九天的光影之旅,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794部影片在此竞逐,AI技术深度融入创作与展映,“电影+”模式激活城市消费新场景。南都娱乐记者走访、打卡主会场与多个分论坛发现,或许从多个方面,银幕世界正在产生巨变。从“天坛奖”见证跨文化共鸣,到AIGC 电影单元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边界;从电影人与影迷的双向奔赴到“票根经济”拉动文商旅体融合,这场盛会不仅是电影艺术的狂欢,更是产业变革的缩影,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与中国电影120周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展现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1

以更国际的姿态连接起世界的银幕

历经15年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北京国际电影节正以更为兼容并蓄的姿态,跻身世界电影交流的前沿舞台。

作为主竞赛单元的“天坛奖”,不仅承载着对多元文化与影像语言的深刻理解,更映射出北影节独特的国际格局与审美立场。最终,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脱颖而出,一举斩获 “天坛奖” 最佳影片,并揽获其他多项重要荣誉。这部影片凭借对细腻情感的表达和对深刻主题的挖掘,打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与观众,打破地域、文化的界限,激起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印证电影作为“世界语言”的独特魅力。

而与这一审美取向相似的是,北影节从多个方面,正以更国际的姿态,连接起世界的银幕。

图片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本届北影节在影片征集环节成绩斐然,共收到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1794部影片长片报名,较去年的1509部增长18.9%。其中,国外报名影片达1608部,占比接近90%。这些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的作品,共同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全球电影图景,既代表着各国电影的创作高度,也传递出人类在光影世界中的共同情感与思索。

本届北影节以“新质光影·美美与共”为主题,精心策划200余场精彩活动,吸引了全行业影人、专业机构以及广大观众深度参与,并于我国与瑞士建交75周年之际,特邀瑞士作为主宾国,以影像为媒介深化两国文化互动。此外,本届北影节也首次举办了“中国电影海外发行与推广”表彰活动,更首次面向10家中外发行公司授予“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突出贡献”荣誉。

图片

在媒体传播方面,本届北影节吸引了来自122个国家和地区、715家境内外媒体的2002名记者注册参与报道,影响力持续扩大。其中,境外记者人数同比增长37.5%。电影节首次邀请50位外媒记者参加开闭幕式红毯;多平台推出多语种专题报道,覆盖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等66种语言,充分彰显了北影节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品牌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北影节期间,郎园 Station分会场也精心打造了电影文化交流的平台,凭借其专业性与开放性吸引了众多影迷和电影从业者。除却各项评委会、创投会、公开课、核心论坛等活动,这里也成功举办了“国际会客厅”活动,汇聚了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超过300家影人影企,在“连接世界、深度对话”的同时,进一步搭建中外影人交流平台。

这些举措,也都为中国电影加速“走出去”、迈向全球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以科技视角探索电影艺术新边界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科技对电影艺术的赋能同样为影迷与相关从业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与全新的体验。

南都娱乐打卡了“无界∞沉浸单元”,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单元融合了VR、AR、MR、环幕、三折幕、影像交互装置等多种前沿技术形态,集中展示了四十余部精彩佳作。该单元也吸引了层次丰富的观众群体,不仅有热爱电影的普通影迷,也有电影、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各大高校的青年学子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策划和琳琅满目的作品呈现,为前来的受众打造了一个互动沟通、开拓思维的场合,能真正沉浸于虚拟现实电影的艺术“视”界之中。

图片

与此同时,继去年之后,北影节也再次举办了AIGC电影单元。作为全球首个与AI共创的电影节单元,AIGC电影单元持续探索着AI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可能性。据统计,在本届北影节上,该单元共收到来自33个国家与地区的1502部参赛作品,其中海外作品共计189部,征片地域覆盖更广,体现了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视角与前沿技术创新的深度交融。

不过,在全球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口,如何让科技有效赋能艺术也成为电影艺术领域的重要议题。

4月23日,南都记者在“当电影遇见AI——人工智能浪潮下电影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电影沙龙上,听取了诸多电影创作者、AI研究专家和电影科技专家展开的热烈讨论。他们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电影创作、制作、发行、放映等各环节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在电影创作、电影产业等多个层面上催生的机遇与挑战,共同展望了中国电影在科技助力、科技赋能大背景下的前景和使命。

据悉,在电影行业的实际运作中,AI已经开始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从故事创意构思、剧本创作撰写,到角色形象生成、场景搭建制作、特效合成制作,以及宣传推广、发行放映等环节,AI均已涉足其中——电影与AI的全面相遇已然成为现实。

导演陈国星指出,AI在电影艺术创作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提供无限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打破了传统电影人、电影制作人的思维边界,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让创作过程更加高效便捷。然而,陈国星也表达了作为导演、编剧的忧虑:AI介入可能会导致创作者过度依赖,进而出现大量相似的创意,削弱电影作品的艺术个性。此外,AI缺乏人类的情感体验与深度思考,难以创作出真正饱含人文关怀与人性洞察的优秀作品。他呼吁创作者要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将AI作为辅助工具,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在与AI协作过程中坚守艺术初心,努力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打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电影佳作。

图片

中影总工程师雷振宇认为,从电影产业发展维度来看,AI的广泛应用是推动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动力。它能够优化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作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有助于电影产业实现规模扩张与模式创新。但同时,AI也将给电影产业带来一系列挑战,如内容创作存在同质化风险,可能降低电影的文化多样性;技术垄断现象初现端倪,可能影响行业公平竞争;就业结构面临调整,部分传统岗位可能被替代。他强调,面对AI浪潮,电影行业需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式,抓住机遇,化解挑战,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文旅创新激活 “电影 +” 消费新场景

 “北京电影生活节”作为本届北影节备受瞩目的创新内容之一,凭借多元业态融合与消费场景创新,成功构建起电影艺术与城市生活的交互生态,成为本届电影节推动文旅协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北京电影生活节”以“看电影、爱生活”为主题,推出“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去旅游”“春季惠民观影”“电影文创嘉年华”四大板块,从而激发消费活力,为广大市民和观众创造更多样、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让观众在享受电影的同时,也能尽情体验城市生活的多彩滋味,促进了文化与消费的深度融合,为城市文化生命力作出了新的注脚,也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路径。

图片


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南都记者多次走访“春景映画·电影市集”,作为“北京电影生活节”的重磅活动,组委会在郎园Station为影迷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电影生活盛宴”。130家文创艺术摊位以电影IP为核心,呈现多元艺术形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0家京津冀博物馆及文博机构联合参展,推出“影视同款”历史珍品复刻文创,让影迷在逛市集的同时感受文化魅力。70家餐饮摊位也共同打造了极具电影美学的“火星美食街”,“微醺之夜”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则为影迷带来了“味觉+视觉”的双重享受。

图片

同期举办的露天放映活动选址郎园Station下沉篮球场,精选《解密》《年会不能停!》等7部国产佳作进行展映。每场放映后都设置了主创对谈环节,为影迷提供了与电影人直接交流的珍贵机会。此外,《哪吒之魔童闹海》破亿手绘海报展在中央车站惊艳亮相,150幅饺子导演亲笔创作的海报不仅见证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式突破,更让影迷得以近距离感受国漫创作的匠心独运。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为影迷打造了一场电影文化的狂欢派对,更通过“电影+”的创新模式,有效拉动了周边文商体旅消费。据北影节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仅在电影节开幕一周内,从4月18日至4月24日,全市参与北京电影生活节的28个商圈实现客流共计3077万人次,环比上周同期增长12.2%;消费金额110.5亿元,环比上周同期增长11.9%。而北京电影生活节还将持续举办至5月5日。

图片

随着“天坛奖”各大奖项逐一揭晓,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回顾这九天的光影之旅,显然,它不仅是一场全球电影艺术的交流盛宴,更是电影人、行业从业者凝聚智慧、共话发展的重要契机。从搭建国际文化交流桥梁,到探索科技赋能电影的创新路径,再到以“电影+”模式激活城市消费新动能,各方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成就了银幕世界的崭新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傅圆媛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北京国际电影节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