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石墨烯产业重镇深圳又有新动作。记者从深圳市石墨烯协会获悉,4月27日,“石墨烯生命健康联盟”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正式发起,并发布石墨烯生命健康相关行业标准。
作为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因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在新能源、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领域呈现良好应用前景,近年来又在医疗、健康领域崭露头角。
置身于全国第一梯队,深圳这个率先布局前沿材料石墨烯的先锋者,能否抓住未来的千亿级风口?
高校科研机构挂帅,石墨烯产学研加速“抱团”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高地,深圳是全国最早布局石墨烯产业的城市之一。早在2015年,深圳便成立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结合。近年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圳大学、华为、比亚迪等机构与企业积极开展石墨烯研究,涉及锂电池、太赫兹芯片、医疗设备等领域。诸多政策也陆续加持。2022年6月,深圳出台文件,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其中以石墨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推进石墨烯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明确未来深圳推动石墨烯产业发展的规划。广东省政府也投资建立总规模300亿元的中医药大健康基金,支持石墨烯在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目前,深圳已启动多个石墨烯产业园区和中心,包括位于坪山的深圳市石墨烯产业园、位于光明的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等。
记者从业界了解到,深圳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并在多个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冯冠平
此番刚刚成立的“石墨烯生命健康联盟”,也是产学研融合的典型。南都湾财社记者看到,该联盟的科研“含科量”较高,囊括了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包括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同时,还包括北京301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等一批医疗院线。 另外,来自全国的近40家相关企业代表成为首批联盟成员。
“联盟的成立,是推动石墨烯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冯冠平是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他在现场坦言,十年前自己曾怀揣梦想开始石墨烯的探索,今天希望让这种新材料造福大众健康。
今年将近80岁的冯冠平是我国石墨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曾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是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主席,也是中国投资界“十大风云人物”。记者梳理其履历注意到,冯冠平曾是我国最年轻的传感技术专家,49岁主动请缨南下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大胆成立中国首个“孵化器”。截至其2011年卸任,已孵化企业1000多家,投资企业300多家,约20多家上市。
他认为,通过联盟生态不仅可以共同开发石墨烯医疗健康应用,还能整合平台资源,实现科研资源赋能、专家合作等,共同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
那么,如何释放产学研的更大价值?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宋岩认为,石墨烯产业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应用落地,需要更多合作的桥梁和平台。
假冒伪劣成为行业乱象,市场秩序面临考验
不过,产学研牵手的背后,是市场乱象与行业规范的迫切需求。相关人士坦言,当前市场上存在大量假冒伪劣的石墨烯产品,以假乱真,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
当天公布的《石墨烯生命健康标准》值得注意。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产业所所长王益群宣布启动石墨烯生命健康领域的国家标准。王益群解释,这是我国在石墨烯新材料医疗健康应用领域的突破,标准将涵盖产品性能、安全性、临床应用等关键指标,规范市场秩序。她强调,建立纯石墨烯行业应用标准,保障石墨烯在健康领域的良性发展。
那么,石墨烯作为一种颠覆性新材料,在大健康、医疗科技领域取得哪些突破?记者注意到,烯旺集团石墨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立教授在深圳发布阶段性科研成果“石墨烯‘烯灸’”。沈立认为,石墨烯新材料技术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将为现代人带来更精准高效的健康管理方案,目前持续进行应用研发和临床研究。他还表示,目前与比亚迪、中建八局等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石墨烯技术在多个场景的创新应用。
探索商业化应用落地,深圳一批龙头加速布局
实际上,不只是烯旺,一批深圳科技巨头已在加速布局探索。业内人士介绍,深圳新能源材料企业贝特瑞是国内第一家将天然石墨烯加工产品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企业,在负极材料领域打造了首条从石墨矿到石墨负极材料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与此同时,显示领域龙头深圳华星光电也是石墨烯材料应用的示范性企业。此前,华为、比亚迪等企业探索石墨烯在芯片、快充电池等领域的应用。
按照行业最新分析报告,当前中国石墨烯全产业链布局已经基本形成,石墨烯企业呈现梯队化竞争:第一梯队(贝特瑞、方大炭素),规模化生产能力强,市场占有率超20%,技术及资金壁垒高。第二梯队(常州第六元素、二维碳素),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技术突破,专利密集。
从产业布局看,深圳石墨烯产业整体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凭借政策支持、科研实力、产业化速度等优势,深圳已成为中国石墨烯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的核心城市。深圳石墨烯产业在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产业化速度等方面均居全国前列。
不过,深圳并非独美。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地区也在加码石墨烯科研和产业应用,形成一定的企业汇聚和规模效应。放眼全国,按照不完全统计,中国石墨烯企业数量超过6万家,全国有上百个石墨烯研究院,数十个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
直击深圳短板,世界级的“烯谷”还有多远?
未来市场蛋糕也可圈可点。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石墨烯行业调研分析及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达到386亿元,增长15.22%,2024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达到约411亿元,预测2025年中国石墨烯市场规模达到460亿元,迎来加速发展期。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国内石墨烯市场蓝海有望达到千亿级别。作为参照,到2030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约518亿美元,接近4000亿元。
尽管深圳已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深圳石墨烯产业在中下游应用(如新能源、医疗、电子等领域)领先,但是在高端芯片、光伏等前沿领域仍落后于国际顶尖水平。
与此同时,长三角的产业集群和政策优势,也对深圳带来压力和挑战。
业内建议,深圳需进一步整合产业链,推动石墨烯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同时,深圳还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国际合作,以巩固在全球石墨烯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深圳或有望成为世界级的“烯谷”。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