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对珠海来说,是普通的一天。
早晨。
随着吊机缓缓下探,一艘长11米、排水量12吨的无人艇稳稳停在珠海香山海洋科技港云洲智能总部基地的测试码头上……
“蓝鲸号”高速可潜无人艇下水了。在下水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表示,“蓝鲸号”的下水是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一个里程碑,将成为探索海洋科技前沿的利器,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慧高效的工具。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潜无人艇项目总工程师吴国松介绍,“蓝鲸号”水面航速达36节,能在台风来临前潜入水下躲避风浪,能在台风中心经过的位置附近通过搭载的探空火箭和探测设备,探测海洋气象数据。“蓝鲸号”既能在水面高速航行,又能在水下潜航,可在水下静态悬浮一个多月,随时响应突发任务,可应用于气象探测、水下地形地貌测绘、水下拍摄、水下水质取样、水下电缆管线巡检等多个场景。
4月28日,“蓝鲸号”高速可潜无人艇在广东珠海下水。新华社发
“蓝鲸号”下水仪式后,海洋智能无人系统协同创新联盟在珠海宣告成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副校长李营表示,海洋智能无人系统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是海洋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有力推动海洋科技协同创新、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蓝鲸号”的突破背后,是一家企业的硬核技术积累,更彰显着珠海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立足湾区,走向“深蓝”的决心。
午后。
沿着“蓝鲸号”下水的海岸线向南行约十几公里,香炉湾畔,海风轻拂着椰树,从情侣路眺望,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就在旁边的望海楼酒店,一场珠港澳三地“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供需对接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会上,“港珠澳大桥”频频成为来自珠海、香港和澳门的参会者口中的关键词。而一张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地图反复被各路演讲者引用。
通过港珠澳大桥可实现1小时内连接三地机场,根据民航总局统计数据,目前珠港澳三地机场已形成年超700万吨的货运能力,占大湾区总量的65%。
近年来,珠海利用香港机管局入股珠海机场契机,不断深化珠港机场航空货运合作;主动对接澳门机场专营公司,推动更多珠澳机场航空货运资源共享;大力发展“经珠港飞”“经珠澳飞”货运模式,建立完善珠港澳机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数据显示,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11.3%;货物收发地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菜鸟、京东、顺丰、DHL、普洛斯等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纷纷在珠海落户开展相关业务,“全国揽货、珠海聚集、发往港澳、通达全球”的新态势加快形成。
珠海市商务局局长高宏伟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的独特优势,以“服务港澳、辐射粤西、链接全球”为目标,重点突破跨境供应链、数字贸易、中转集拼等特色场景,全力建设“买全球、卖全球”的珠江西岸贸易枢纽。
现在,平均每天约有100万个包裹通过港珠澳大桥发往世界各地。依托港珠澳大桥物流黄金通道以及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珠海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从2019年的8.6亿元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32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07%,其中超95%货物经港珠澳大桥进出口。
珠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川表示,珠港澳三地正以大桥为纽带,推动“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向纵深发展,三地机场“三位一体”,构建起覆盖全球的航空物流“黄金三角”,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入夜。
珠海的各大餐厅食肆充满着烟火气,一条海鱼经过粤菜师傅对火候把握到极致的烹饪后,一口鲜甜入魂。
“这鱼吃起来像是野生的?”
口感鲜美,然而价格却和传统网箱养殖的鱼差不多,让有些食客心里产生了疑问。
它们确实来自大海,但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
2024年6月底,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旗下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并投资的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成功交付投产。作为珠海首台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格盛1号”包含了清洁能源发电、无人机巡逻投喂、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
珠海市海洋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珠海全市海域养殖产量达4.21万吨,同比增长67%,深海养殖水体新增68万立方米,同比翻倍增长。
在伶仃洋上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古人“耕海牧渔”的想象正变成现实。
日复一日,伶仃洋的海浪不断拍打着这片土地。对珠海来说,这是普通的一天,却又是不普通的每一天。
相关阅读
“蓝鲸号”高速可潜无人艇在珠海下水
“蓝鲸号”高速可潜无人艇28日在广东珠海下水。
“蓝鲸号”既能在水面高速航行、又能在水下潜航,可在水下静态悬浮一个多月,随时响应突发任务,可应用于气象探测、水下地形地貌测绘、水下拍摄、水下水质取样、水下电缆管线巡检等多个场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表示,“蓝鲸号”的下水是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里程碑事件,将成为探索海洋科技前沿的利器,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慧高效的工具。
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潜无人艇项目总工程师吴国松介绍,“蓝鲸号”水面航速达36节,能在台风来临前潜入水下躲避风浪,能在台风中心经过的位置附近通过搭载的探空火箭和探测设备,探测海洋气象数据。
本项目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立项,并成功研制了原理样艇,进行了海上试验及发射探空火箭。工程艇从2024年6月开工建造以来,经过耐压体装焊、船体装焊、设备安装等环节,顺利完成了船艇建造。接下来,此无人艇还将进行内场调试、系泊试验、码头试验、海上试验等,有望在2026年投入应用。
来源:4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凯星 肖思思 王浩明
编辑: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