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一假期的热闹氛围碰上岭南乡村的特色风味,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户外广场精彩上演。
4月30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省委农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创建助力“百千万”——“文明乡风润南粤”系列活动全面启动。活动当天,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的系列活动——乡村非遗集市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赶集”。50个特色摊位、近百位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用美食、技艺和潮玩,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岭南文化画卷。
创建助力“百千万”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寻味岭南:老味道里的新烟火
在“寻味”专区,萦绕鼻尖的香气成了最生动的向导。各地乡村非遗美食汇聚于此,既有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也有藏于乡间的传统味道。客家竹筒糯制作技艺、大良虫崩䖢制作技艺、东莞荔枝蜜酿造技艺等非遗项目,以地域特色为标签,展现岭南人的饮食智慧。茂名化橘红中药文化、江门新会陈皮炮制技艺等非遗项目,将广东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融入现代生活,通过“非遗+农业”模式,促进当地规模化种植,让传统中药炮制技艺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杠杆,吸引不少现场市民驻足了解。20+摊位串联起岭南饮食的“活态图谱”,每种美食都承载着乡村的文化记忆,让游客们一口感知岭南的地道风味。
非遗市集上的陆河擂茶制作技艺摊位。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巧匠造物:经纬间的光阴故事
在“巧匠”展区,每双手都在讲述独特的故事。深圳麦秆画以麦秆为笔,在方寸间拼贴出岭南田园风光;佛山南海藤编以经纬交错的技法,呈现藤制家具、饰品的实用之美;河源墩头蓝纺织技艺通过靛蓝布料的展示,诉说客家先民的纺织智慧。韶关丹霞红豆饰品、揭阳竹丝编织画,以精致产品展现手工细节。梅州光德陶瓷烧制技艺揭秘“土与火”的千年对话。佛山南海藤编与家具产业集群联动,有效提升藤制品的年产值;韶关丹霞红豆饰品开发带动南岭红豆林生态旅游。每一项技艺跨越工艺类别,却共同诠释着“一技传三代,一器见匠心”的传承真谛。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藤编的制作手法。 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非遗工坊:乡村振兴的传统力量
乡村非遗集市也邀请了各地乡村的非遗工坊,如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梅州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非遗工坊等。近年来,各地发挥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工坊依托“工坊+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建设车间、利用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开展技艺培训、设计旅游研学线路等方式,吸纳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参与生产,带动899人就业;梅州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依托“非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带动9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3.6万元。《化橘红中药:双手“种”出乡村累累硕果》《光德陶瓷:窑火生生不息,振兴乡村好帮手》均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遴选的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为传统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非遗传承人向市民介绍墩头蓝纺织技艺。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潮玩焕新:当老手艺遇见新表达
在“潮玩”文创展区,传统技艺换上了“现代装”。广州广彩瓷烧制技艺的展位上,鲜艳的“织金地”“万花”技法不再局限于传统花瓶,而是出现在咖啡杯、餐盘上,浓烈色彩与简约器型碰撞出别样美感;江门茶坑石雕刻技艺带来的小型砚台摆件,让文房雅器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阳江风筝以微型化设计成为书签,小小风筝承载着“纸鹞传福”的民俗寓意,推动着风筝传统作坊向文创企业转型。这些生动的创新实践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的基本理念,也构建起“非遗+”的多元发展路径。
非遗市集上的陶瓷烧制产品展示。 南都记者黎湛均 摄
首日乡村非遗集市,为市民带来了如此多的惊喜。5月1-2日还有更多精彩等待着大家!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带上家人、约上朋友,一起来广东省非遗馆的乡村非遗集市逛逛吧!
在这里,每一口非遗美食都蕴含着田间地头的乡村振兴实践,每一件非遗作品都凝结着城乡协同发展的创新智慧。让我们在薪火相传中,感受文化传承塑造美丽乡村的新图景,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活力,促使非遗保护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 曾俊豪 卢婉珊
摄影:南都记者黎湛均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编辑:卢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