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报》社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尚辉担任学术主持的“星湖流韵 岭南精神——张际才山水画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展出的60余件张际才山水画代表作品,呈现了其从赣南乡土到岭南气象的艺术嬗变之路。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美术理论家孙克,展览学术主持尚辉先后致辞。开幕式由策展人叶伟主持。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美术理论家孙克致辞。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尚辉致辞。
展览画家张际才致答谢词。
本次展览策展人叶伟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王青云在致辞中表示:“张际才先生的艺术之路,是基层美术工作者扎根人民、潜心创作的典范。他早年深耕赣南乡土,中年北漂求索,晚年扎根岭南,将个人艺术实践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为山水画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启示。”
孙克则从学术角度评价:“他的笔墨造型和绘画意境既有传统山水画的文脉根基,又充满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笔法的变化是相机无法替代的,张际才作品中,无论是赣南秋色的苍茫厚重,还是星湖烟雨的灵动飘逸,都展现出‘以心写境’的艺术追求。”
尚辉在发言中指出,张际才山水画的研习,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山水画现代变革之中,他以赣南基层美术工作者的身份,深刻感悟了时代变迁的脚步,并力图把山村巨变浓缩于山水笔墨。这无疑成为贯穿他一生的现代山水画求索的审美内核。“张际才始终以生活为创作源头,形成了他的画作较少山水的笔墨概念,而以山村诗意充盈其内的特征。可见,山村活水才真正赋予了他的笔墨魂灵。”
张际才在答谢词中表示:“这个展览既是对我60多年创作的小结,更是新征程的起点。”他深情回顾了与原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勃舒前辈的交往,特别提到刘勃舒为其题写的“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时刻激励自己保持艺术探索的激情。还有一幅“张际才山水画展”的题字,没想到25年后,就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真的举办了一场展览,续写了这份水墨丹青的缘分。谈及艺术观,张际才总结为“五个坚持”——坚持写意精神、坚持时代表达、坚持艺术本真、坚持生活为源、坚持雅俗共赏。山水画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镜像,既要守住文脉根基,更要画出当代人的心灵图景。
观展现场。
展览期间,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中国国家画院山水所画家林容生先后到场参观展览并给予了专业评价。
张际才1940年生,1958年毕业于江西省赣州师范学校。其艺术生涯的三个重要阶段:1970年至1999年,他在先后于江西省崇义县文化馆、崇义县文联,担任馆长、秘书长,在此期间,兼任江西省赣南画院画师。基层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写生功底,并通过聆听岭南画派大家黎雄才的授课,确立了岭南画派写意风格的创作方向;2000年后,他只身来京寻求艺术突破,作品风格融合了北派山水的气象;2016年定居广东肇庆后,他以星湖、西江为创作母题,作品更多地展现出了独具岭南意蕴的山水新境。
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对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张际才山水画展展示了一批取材肇庆自然人文景观的作品,发挥了文艺名家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助推肇庆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进一步增强肇庆知名度、美誉度。
步入展厅,观众可清晰感知艺术家六十载耕耘的脉络。早期作品中,由张际才与刘世群、温相元合作的百米山水长卷《赣水苍茫闽山碧——难忘的中央苏区》(局部,复制品),以沉郁的积墨法再现中央苏区的红色记忆,该原作于1991年10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时,曾得到古元、蔡若虹、王琦、刘勃舒等名家肯定;中年变法时期的《青松颂》《峥嵘岁月》等作品,呈现了融合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岭南水墨的灵动,形成独特的“南北交融”风格;晚年创作的《星湖晨韵》《贺江云起》等作品,突破传统构图,以明快墨色重构岭南水乡,展现了其晚年艺术语言的升华。
学术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后,召开了展览同名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尚辉主持,孙克、王镛、赵力忠、于洋、高天民、张鹏、魏祥奇、薛良等理论家们从多维度剖析了张际才的艺术价值。
于洋指出了“水墨光影”的突破性:“张际才将岭南画派的写实性与光影表现熔铸于水墨语言,其远山墨影的氤氲处理,既承宗其香夜景山水的意境,又创造出南方多雾气候的视觉诗意。”赵力忠以“际”字解艺:“‘际’者,边界也。张际才的创作始终在传统与写生、书房雅趣与农家烟火、敦厚与洒脱之间寻找平衡,最终形成‘熟而不油、实而不僵’的独特品格。”王镛赞其松树画法:“《庐山五颂》中的松树既得李可染积墨之厚重,又具傅抱石散锋之灵动,这种融汇南北的笔墨语言,在当代山水画谱系中独树一帜。”高天民指出,张际才的创作方法论是“以花鸟笔墨入山水,通过写意性笔触重构空间关系,使画面超越风景再现而升华为心象表达,这种‘以写破形’的探索极具启示意义。”
张鹏认为,张际才的方形构图打破了传统立轴式山水格局,通过近景树石分割空间、中远景虚实对比,形成兼具平面构成性与纵深感的画面,呼应了现代审美需求与展览空间特性。魏祥奇将张际才置于“新传统”脉络,认为其融合写生与笔墨本体的实践,为当代山水画提供了“非主题性创作”的参照。薛良提出“画面互文性”概念,建议将题跋、图像符号与当代视觉经验结合,推动山水画从传统“可居可游”向更具哲思性的新意境跨越,这或将成为艺术家下一阶段的突破方向。
尚辉总结道,张际才是位来自基层的画家,但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来自基层对他来说就是生活的滋养,当下很多画家缺少了对朴素的生活情感的积累,所以画得空洞且没有精神,相信这也是张际才这个展览给我们的启发。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3日。
部分参展作品
刘勃舒 张际才山水画展 30cm×82cm 2000年
刘世群、温相元、张际才 赣水苍茫闽山碧——难忘的中央苏区(局部) 1990—1991年 (该原作为百米长卷,于1991年10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张际才 金秋时节 103cm×63cm 1985年
张际才 晚归 62cm×34cm 1987年
张际才 童年印记 67cm×64cm 2001年
张际才 青松颂 139cm×68cm 2007年
张际才 秋色满溪水自流 68cm×68cm 2007年
张际才 南国风情 68cm×69cm 2023年
张际才 贺江云起 68cm×68cm 2023年
张际才 星湖晨韵 68cm×68cm 2023年
张际才 西江烟雨 68cm×68cm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