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且年富力强的32岁网约车司机梁维(化名)持续头痛一月余,痛到走不了路,吃不下饭,“躺平”后稍微缓解。他辗转来到广州才确诊竟是脑子“漏水”了,很可能与一次急刹车有关。
走路10分钟就要休息
3月初,梁维开始出现脑袋胀痛、呕吐。起初梁维靠止痛药短暂缓解,但次日头痛又会再次来袭。“痛得走不了路,吃不下饭。”梁维每次走路不到10分钟就会头痛难忍,需要蹲下休息,唯有卧床才能减轻痛苦。
持续头痛两周后,梁维决定到医院检查,当地医院考虑颈椎问题,接受针灸、服药治疗后,反而更严重了。又到当地中医院,服药、输液都尝试了,头痛依旧没能缓解。为寻求进一步诊疗,3月底,梁维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该院神经内二科主任钟水生为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尽管患者持续补液大半个月,脑脊液压力也仅为90mmH2O(正常值侧卧位成人80~180mmH2O)。结合影像及症状,诊断患者为低颅压综合征。
脑子“漏水”源于一次急刹车?
“这种病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脑子‘漏水’。”钟水生介绍,低颅压综合征较为少见,是指持续不断的脑脊液通过硬脑膜或硬脊膜缺口部位渗漏。除由于机体自身原因引起的脑脊液流失外,车祸、外伤、碰撞、举重物、摔倒等都可能导致脑或脊髓外部硬膜结构受到外力冲击,使得脑脊液流失,引发低颅压综合征。
梁维回忆起头痛发作的前两天,他驾车行经斑马线时,一名路人突然冲出。急刹车瞬间,因系着安全带,梁维的肩膀以上猛地往前倾倒。“轮胎拖出很长的刹车印,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他心有余悸地说道。
脑脊液水成像见颈2水平右侧脑脊液漏出。
CTM脊髓造影见颈2水平右侧脑脊液漏出。
钟水生推断,可能是那次急刹车造成患者脊柱挥鞭样损伤,致脑脊液漏,引起低颅压综合征。
钟水生联合麻醉科团队采用硬膜外血贴疗法,精准锁定患者脑脊液漏点后,将患者自体静脉血注入颈椎脑脊液漏点附近,相当于给他打一个“血补丁”。经对症治疗,困扰了梁维一个多月的头痛症状终于消失。
钟水生在查房。
低颅压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体位性头痛(站立加重、平卧减轻),还伴随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及颈部疼痛或僵硬等不适,常被误诊为偏头痛或颈椎病。钟水生提醒,若持续出现体位性头痛,腰及时到神经科就诊,并告知医生头痛与体位的关联性。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