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早茶遇上折子戏,当园林变作戏台……今年“五一”假期,广州粤剧院推出“粤剧+”文旅融合项目,通过“公益惠民+经典展演”双线联动,在点都德茶楼、越秀公园、江南大戏院三地打造“文艺+美食+园林”一站式文旅体验场景。这是广州粤剧院通过打造独属粤剧艺术的“广式文艺假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又一实践。
点出视频观看茶楼、古城楼、戏院皆是戏台的精彩现场:
跨界融合:茶楼飘粤韵 园林变戏台
5月1日至5日,广州粤剧院打破传统剧场边界,在市民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中植入粤剧表演元素。每天中午12点,由柯超杏、潘璟钊、李良平、梁羽飞演出的《花好月圆》《梦回太湖》等经典折子戏在点都德星寰广场店开演,食客可边品“一盅两件”边赏粤剧名段。演出以粤剧快闪的方式,让非遗粤剧与非遗点心跨界融合,打造集美食品鉴、文化体验、粤剧表演等于一体的高质量消费场景。
广州粤剧院的青年粤剧演员在点都德茶楼表演经典折子戏《花好月圆》。
白天漫步千年越秀山,傍晚在百年城楼邂逅岭南戏韵。5月1日、5日,广州粤剧院联合越秀公园秀名城特别推出“五一”粤剧公益专场。演员身着戏服置身在越秀公园的古城楼下,结合园林景观进行沉浸式演出。游客不仅能近距离观赏廖凯汶、余旻乾表演的《游园惊梦》《白蛇传之游湖》,还可参与戏服试穿、身段教学等互动环节。
青年粤剧演员廖凯汶、余旻乾在越秀公园的古城楼下表演经典粤剧折子戏《游园惊梦》。
“我们希望通过‘美食+戏曲’‘园林+非遗’的跨界,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现场。此外,‘专业院团+商业空间+公共文化场所’的三维联动,也有利于推动粤剧从小众的‘剧场艺术’向大众的‘城市微文旅’转型。”广州粤剧院董事长林凯彬林凯彬表示,越秀公园秀名城和点都德均为试点,后续计划推动此类模式常态化。
互动破圈:从“看戏”到“入戏”
“以往的戏剧演出多为‘你演我看’的单向传播,我们尝试打破常规,让观众既是观剧者,也是参与者。”广州粤剧院青年导演曾秋玲介绍,在越秀公园秀名城的演出中,她在经典名段既定的传统表演方式上,融入“演讲式”创新设计,通过演员的念白讲述,增加了老作品的现代性与即时性。“针对老戏迷,我们保留完整唱段;面对新观众,则在叙事中融入情景剧的跨门类艺术元素,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各自的欣赏点,也就是‘一戏多看’的包容性设计。”
观众直观感受“一抬手一迈步皆是戏”的魅力。
活动另一大亮点是贯穿全程的互动体验。在演出中设置“我演你猜”和“我演你学”的趣味环节。演员通过戏曲程式动作演绎“躲雨”“登船”等场景,让观众在竞猜中咂摸到戏曲身段的独特韵味;而“我演你学”环节则邀请观众试穿戏服,学习花旦、小生的基础身段,增强观众参与度和兴奋度。“传统戏曲程式是高度凝练的符号,通过游戏化互动,观众能直观感受‘一抬手一迈步皆是戏’的魅力。”曾秋玲表示,这种设计旨在打破台上台下的隔阂,构建“轻松玩、愉快学”的演艺新空间。
“我演你学”环节,观众试穿戏服,学习小生的基础身段。
名团献艺:经典剧目犒赏劳动者的奋斗时光
在公益惠民演出之外,5月2日、3日,广州粤剧院特别策划了“劳动铸辉煌 粤韵谱华章——广州粤剧院2025年‘五一’经典演出专场”。市民游客在白天畅游了羊城美景之后,夜晚便可走进老广心中的“老牌剧场”——江南大戏院,以《南唐李后主》《范蠡献西施》两部经典剧目犒赏自己的奋斗时光。
粤剧《范蠡献西施》由陈振江与李嘉宜联袂主演。
两场演出均由广州红豆粤剧团创排演出,一级演员、广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振江和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嘉宜联袂主演,优秀演员卢文斌、梁文超、柯超杏等出演主演角色。他们如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一样,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精湛的技艺,为观众带来的视听与心灵的艺术体验,用精彩的表演诠释劳动之美,传递艺术的力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末代君主李煜的词作堪称千古绝唱,他从一代帝王沦为阶下囚的跌宕命运令人唏嘘不已。粤剧《南唐李后主》以李煜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展开,剧中既有宫廷权谋的紧张激烈,又有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范蠡献西施》是传统粤剧名作。该剧讲述了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为实现复国大业,忍痛割爱,将心爱的西施献给吴王夫差的悲壮故事。
粤剧《南唐李后主》由陈振江与李嘉宜联袂主演。。
这两部剧目既蕴含着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又有感人至深的爱情纠葛,唱腔优美动听,情节跌宕起伏,均是粤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何梦怡 通讯员 文瑶
图片由广州粤剧院提供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玩转五一,广东出行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