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初夏的美好时节,来自南沙区政府、文化界、教育界的代表齐聚黄阁镇,围绕“文贯黄阁、脉通南沙——‘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召开黄阁镇历史文脉探究会暨南沙区历史文脉探究总结大会。与会嘉宾就如何活化利用好黄阁镇历史文化等议题展开分享,在回望历史长河的同时,探讨如何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漫步黄阁
一步一景皆历史
黄阁是一座拥有近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是南沙区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人文荟萃的文化古镇,也是南沙区的经济重镇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辖区内拥有南沙区最具代表性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镇有不可移动的文物点62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32处,占全区六成以上。
黄阁镇上分布着各式建筑。图片来源:黄阁新声
会上,四位专家学者从其独特的海丝文化、岭南文化、非遗底蕴以及文脉传承四个维度展开深入探究,为黄阁文化基因解码。
早在2008年,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庆华便带着学生深入南沙,对天后文化进行系统调研,并完成六万多字的报告。活动当天,刘庆华以《黄阁古井沧桑话海丝》为题,揭开黄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面纱。她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指出,黄阁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走廊,也因此在黄阁留下了丰富的海丝文化印记,诸如大山乸烟墩、炮台、炮楼、海神信仰等。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庆华在现场展开主题分享。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黄阁旧名古海、凤凰阁,因村后一小山岗凤凰阁而得名,又名黄旗角、黄角,宋代简称凰阁。南宋咸淳九年(1273),中原汉人麦氏五兄弟因战乱及传闻皇帝失妃事件,惧祸及而携家眷二百余人南迁到此定居,改凰阁为黄阁,隐寓相府台阁之意。
会上,刘庆华针对黄阁镇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古井资源这一现象展开系统分析,试图通过还原古代黄阁人民生活的习惯与风貌,为大家呈现了古井对古代黄阁镇的历史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
刘庆华介绍,在不同的资料记载中,均对黄阁镇的古井进行了统计,如《广州市文物普查·南沙区卷》的汇编内容显示,南沙古井泉21个,其中黄阁13个(包括废井海头古井)。另在李仲伟编的《广州古井名泉》中列出南沙古井泉24个,加上列于番禺区的2个,共26个,其中黄阁19个(包括废井海头古井)。
黄阁镇内的古井。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个历史上曾三面环海的地方,以咸水资源为首要,而黄阁镇为何会保留如此多的古井?根据刘庆华推测,这与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古井所呈现的是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习俗,也承载群众记忆情怀。此外,旧时的黄阁烟墩、炮台、海防等均为重要守卫资源,淡水也成为守卫者就地取水生活的重要来源。
这里有南沙妈祖信俗最早记录
专家建议重启天后诞民俗巡演活动
历史上的黄阁曾是一座小岛,江水由西北向东南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冲缺三角洲,而后由岛变成平原上的高山。广州市番禺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朱光文在《何以黄阁》主题演讲中提到现黄阁镇内的大山乸原来是一座岛,“可以想象这个地方的人群基本上是‘浮家泛宅’,最早来到这里的一批人挖到淡水后就慢慢在这里聚居,而后也带来了妈祖文化等传统习俗。”朱光文说道。
据了解,在黄阁的相关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南沙妈祖信俗的最早记载,《黄阁莲溪房麦氏六六公谱序》中提到,“咸淳九年(1273)三月十六日,(荣必)公兄弟携带文引偕家口僮仆良贱两百余口,向南而迁来,于广府香山黄阁居之,即赴县立案定籍开土结屋辟地种食。”“施铜钱壹仟贯建立天后元君庙。后见其地狭家大繁衍难以图聚,自各择居南番东顺香新等县。各房族族序文详载于后,必荣公起造牌位坐庙右边。”
黄阁镇莲溪村的天后古庙。金雨雁 供图
目前黄阁保存有2座妈祖庙,分别是莲溪天后庙、小虎村大湾天后宫。朱光文介绍,在现存的文献记载中,莲溪村原来的一座天后古庙是南沙最古老的天后庙,是麦氏迁来之初就建立的。它香火旺盛,在清代有2次重修,在1932年左右最为鼎盛,当时还和佛山祖庙、德庆悦城龙母庙、黄埔南海神庙一同成为广东四大名庙。
《黄阁乡赋》中提到,最早来的人群是“苏马罗黄”,后来慢慢整合发展以后变成“麦张陈李”四大宗族在这里定居。在各个宗族不断繁衍的过程中,这里的地域也开始在变小,他们通过一定的仪式如编族谱、祭祖等形式,来团结族人,建立起同姓间的认同。朱光文介绍,清嘉庆期间,各族为了自保和抵御海盗,各坊各姓在乡绅的指导下建立团练,武馆林立,在各姓乡绅主导下于嘉庆二十一年成立士绅权力机构(悦山书院),成为黄阁乡的建筑地标志,形成完整的防御共同体。如今漫步黄阁的古村,还能见到不少保留下来的祠堂、书室和书院的古迹遗存,充分展现黄阁镇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与广府文化。
麦氏大宗祠。图片来源:印象南沙
对此,朱光文建议,未来可以通过修缮或恢复重要人文景观节点,重启黄阁天后诞民俗巡演活动等方式,让更多市民游客参与其中。通过建设黄阁历史文化展馆,选址展示《黄阁乡赋》,进一步展示黄阁的历史文化。
藏在烟火气里的文化标识
出圈出海,舞出新姿态
人口的聚集,村落的诞生,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黄阁也衍生出不少民间艺术瑰宝,例如逢年过节便会出现在南沙街头巷尾的黄阁麒麟舞,便是藏在烟火气里的文化标识。
地方历史学者麦胜天是土生土长的黄阁人,他曾任中学语文一级教师、黄阁镇团委副书记,参与出版《黄阁镇志》《凤凰之光》《话黄阁》等黄阁历史文化书籍。会上,麦胜天指出,黄阁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可以归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如书法、绘画、粤剧等,另一类则是黄阁特有的,以麒麟舞最为经典。
黄阁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誉为“麒麟之乡”。周志濠 摄
据介绍,黄阁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南派武术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民俗与历史研究价值,是南沙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黄阁麒麟舞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创造的麒麟舞节目《麒麟》获得省第六届麒麟文化节创新组金奖、嘻哈麒麟舞获省第七届麒麟舞文化节金奖、青少年麒麟舞节目麒麟庆盛世获得第三届省非遗邀请赛金奖。今年春节东里村雄风堂到西班牙参加春节庙会表演,带动黄阁民俗文化出海出圈。
会上,麦胜天以《流淌在烟火里的千年文脉》为题,带领大家走进黄阁的市井烟火。他从省级非遗黄阁麒麟舞讲到“黄阁话”的独特音韵,从天后诞的民俗盛况讲到诱人的黄阁烧肉。他表示,这些极具黄阁特色的传统非遗故事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远去,而是重新换上了时代的衣裳,继续生长在黄阁镇每一条热气腾腾的街巷中。
舞麒麟。受访者供图
为做好黄阁镇的历史文脉挖掘和传承,去年6月,黄阁镇谋划编撰《黄旗映麟阁 文脉领风骚》书籍,对黄阁历史文脉进行系统挖掘、梳理,南沙区文联副主席,南沙区作家协会主席陈志江,深度参与了书籍的编撰,他在会上从文献的收集、田野调查、篇章规划三个维度,向来宾分享了编撰过程中的思考与挑战。
话未来
开启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新篇章
文化传承需要薪火相传,创新发展更需要众志汇聚。近年黄阁镇通过丰富文化体验场景,持续推进落实“百千万工程”,并以建设“其乐融融新乡村示范带”项目为抓手,盘活特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研学路线、丰富市民游客的文化体验形式。
积极发动优秀民间文艺团体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举办麒麟舞、醒狮新春巡游等节庆日文化活动,持续打造“麒麟杯”赛事品牌,以文体旅盛会聚拢人气、繁华商气。通过深入开展“麒麟舞”开放日、“麒麟舞”进校园等活动,让非遗文化兴起来。
黄阁镇局部景观俯瞰。受访者供图
会上,南沙区黄阁镇党委书记陈海华指出,当前,正值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紧锣密鼓筹备之际,黄阁镇以此次体育盛会为契机,深入实施“文化+”策略,推动“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 谭清月 邹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