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护士的论文中被曝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此后又有媒体报道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出现“男性病例”,其中两篇涉及文献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期刊,如宫颈癌、高危产妇等论文中出现多个男性病例。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这类突破常识底线的错误,除了暴露相关技术人员学术不端之外,更是学术链条全面失守的体现。作者为了发表论文弄虚作假,甚至随意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期刊编辑敷衍了事,甚至懒得过一次目,审稿机制沦为摆设,这些漏洞但凡有一处被堵住,也不至于闹出如此离谱的笑话。并且,原本以为“男性患子宫肌瘤”只是孤立事件,不断曝光的相似论文说明这类错误或许已成系统性风险。
尤其要看到,违背基本常识的显性错误如此常见,不为人知的隐性错误更可能潜伏在数据统计、实验设计、病例分析等专业性较强的“暗处”,并且由于难以被外人发觉,其危害性远超过常识性错误。如果期刊为收取版面费而降低发表门槛,学术成果变成职称评定的计件产品,注水论文自然会层出不穷。医学论文的类似系统性风险不仅损害学术公信力,更可能导致临床诊疗参考错误数据,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对于此类明显的学术不端现象,当然要严厉打击,但还应该思考,这些作者为何如此热衷于发表劣质论文。最可能的原因恐怕还是目前专业技术晋升体系中过度重视科研和论文发表。比较典型的例如护士和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的通道都被论文数量牢牢卡住,但他们开展学术研究的条件和能力都很有限,一些人不得不炮制低质论文,甚至公然抄袭或造假。有些领域职称评定还与专业脱节,导致有人不得不花钱买论文或找人代笔,进而形成畸形的论文产业链。
其实,护士、中小学教师这类基础性技术岗位的主要价值在于服务,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需要的是接地气的工作交流,比如在工作交流会上谈谈个人经验,在行业简报或单位内部媒介上发表一些技术改进举措等,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方面,反而可能比学术论文更管用。如果基层技术人员的小技巧或小改进也能成为晋升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立足岗位开展实用性创新就会蔚然成风,这对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和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人才队伍均大有好处。
相反,如果让基础性技术岗位人员花太多精力搞科研和发表论文,不仅对于水平提升毫无益处,而且还会浪费社会资源,甚至助长论文造假等不良风气。更要看到,评职称变成造假比拼,真正的工作能手反而可能因论文短板而遭淘汰。
“唯论文、唯职称”等现象一直饱受诟病。对尖端科研人员提出论文要求可以理解,但对于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的人员,评价应当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只有加快构建多元化职称评价体系,让基础性技术人才靠工作能力而非论文脱颖而出,方能避免类似荒诞剧再次发生,也利于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尽职尽责。 □ 罗志华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