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线AI换脸检测功能,好用吗?实测三品牌:均未识别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5-05-09 11:59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先生发现母亲因轻信AI换脸虚假宣传购买无效保健品,花费万元后,才识破了视频画面中颈部扭曲、声画不同步等漏洞。如今,上传一张照片、一段音频,即可生成动态视频,“AI换脸、拟声”也成为侵权违法的风险高发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都曾呼吁立法整治AI“换脸拟声”。

截至今年5月,多家手机厂商相继发布了AI换脸、拟声检测功能,称可以“5秒鉴伪”“准确率高达 96%”等。那么,这些功能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效果如何?5月6日,南都记者实测了荣耀、小米、OPPO三款自带AI检测功能的手机,结果显示,均未成功识别。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相关技术专家建议,对于AI反诈检测能力宣传应以安全辅助为主,充分提醒用户合理认识该功能,不因该功能而放松警惕。

图片

多款手机上线AI换脸、拟声检测功能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4年初,我国共发生“AI换脸”类诈骗案近百起,累计给人民群众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亿元。去年8月,工信部反诈专家表示,会同行业内的手终端企业推出AI换脸诈骗风险提醒功能。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去年10月以来,多家手机厂商相继发布了AI换脸检测功能。如荣耀在MagicOS 9.0系统中嵌入AI检测模块,为手机端微信、QQ视频通话等场景提供AI换脸检测功能;小米在最新操作系统HyperOS2.0搭载了AI反诈功能,称当系统检测到可能存在的AI换脸和声音伪造等风险时,会及时向用户发出警报;OPPO今年3月在其ColorOS系统上线了“AI 合成语音识别”技术,以帮助判别 AI 模拟熟人声音的新型电诈手法,有效甄别通话中的潜在风险;联想则计划推出“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检测器”,将检测功能集成在在线会议系统和社交媒体平台,据称,该功能可在5秒内识别AI换脸伪造,准确率超96%,将适配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多种设备,目前,该功能尚未在终端产品上线。

厂商们和诈骗分子的“猫鼠游戏”背后,采用了哪些“黑科技”?据某手机厂商披露的技术分析报告,AI换脸检测功能主要攻克的是实时视频通话场景中的人脸仿冒场景。在此流程中,诈骗分子通过AI深度合成技术伪造人脸和声音,再通过侵入到三方/运营商的视频通话应用中进行滥用,从而实施诈骗。这一过程的薄弱点在于被诈骗用户端的视频流的分析和检测,这也成为反诈检测流程的核心点。该检测技术通过构建AI检测模型,进行大量的样本训练,从而检测VAE/GAN人脸伪造的算法能力。

实测荣耀、小米、OPPO手机AI检测功能

均未成功识别AI

在实际使用中,这些功能效果如何呢?5月6日,南都记者分别对荣耀Magic V3、小米15、OPPO FindX7三款手机的AI换脸、语音合成检测功能进行了测试。

实测过程中,南都记者采用了几段不同诈骗场景的“AI合成视频、语音”分别与三款手机进行了通话,当开启相应功能时,同等条件下,荣耀、小米弹窗提示防护检测,OPPO则无任何提示。不过,在测试过程中,三台手机均未能成功识别所测试的AI视频或音频。

图片

具体来看三款手机的不同情况:在与新添加好友开展视频通话时,面对一段AI换脸视频,荣耀手机先是弹窗提示用户进行“AI换脸检测”,南都记者根据提示操作,进行检测,但最终荣耀手机检测结果显示为“未检测到AI换脸痕迹”。

同样的通话场景下,小米、OPPO手机仅提示用户已开启防护,但整个通话过程中未收到任何提醒。

南都记者就相关测评情况咨询客服,荣耀客服表示,目前AI换脸检测功能尚未有具体的检测能力标准,即无法断定具体在哪些情况下、何种程度的AI换脸能被检出,检测能力还在持续训练优化中。而针对功能无法准确识别的情形,OPPO客服表示,目前针对语音合成的识别反应较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识别不出的原因;截至发稿前,小米客服暂未做出任何解释说明。

专家建议:

应充分提醒用户合理认知功能

不应放松警惕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相关技术专家向南都记者表示,人脸检测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手机厂商在终端上线AI换脸检测功能,的确能够起到辅助用户抵御换脸换声诈骗的作用,但需谨慎使用反诈进行卖点宣传。这其中涉及三方面问题,首先,手机厂商是否具备反诈职能仍值得商榷;其次,在开展反诈的同时,涉及用户财产安全与隐私安全的边界处理,例如采集人脸信息是否尽责告知并经由用户授权,如何避免过度采集人脸信息;第三,如以AI反诈作为卖点进行宣传,却没有好的性能来支撑,如因未能检测成功给用户造成了风险,终端厂商也应承担一定责任。

专家建议,一方面,对于AI反诈检测能力宣传应以安全辅助为主,充分提醒用户合理认识该功能,不因该功能而放松警惕;其次,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AI的作用,提升AI素养;第三,AI换脸鉴伪并非一家之责,内容传播平台更加有义务对应用内的视频、语音通话进行AI鉴伪。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雨亭

设计:何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AI新治向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