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一中国游客为捞相机命丧87米海底”的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关注。潜水有何风险?如何规避?
潜水,高危性体育项目
据悉,一名30岁的中国女游客在印度尼西亚东加里曼丹卡卡班岛潜水时失踪,当地时间5月3日被发现时已溺亡。当地警方表示,该女子是为了捡回自己掉落海里的相机而潜入水中,随后失踪。
当地救援机构在该女子失踪后马上组织了搜救,工作人员称,“由于深度太深,最开始对该遗体的打捞尝试并没有成功。”最终,搜救人员在87米深的海底找到了遇难者遗体。经过了至少3名潜水员的多次尝试,才将她的遗体打捞起来。据介绍,发现遗体的地方,是该地区最受欢迎的潜水线路之一。
潜入清澈的透明的水中,亲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无重力拘束自由解放的感受,水下世界固然令人向往,但潜水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危险系数很高、对装备有严格要求的活动。早在2013年,潜水就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潜水形式可分为休闲潜水、工业潜水和技术潜水,大多数人所接触到的是休闲潜水,又可分为水肺潜水和自由潜水。
水肺潜水,指潜水员自行携带水下呼吸系统所进行的潜水活动。其中有开放式呼吸系统,及封闭式呼吸系统,原理都是利用调节器装置把气瓶中的压缩气体转化成可供人体正常呼吸的压力。水肺潜水需要背着压缩空气罐下潜,不需要练习闭气,在水里呆的时间更长,能够探索更多的未知。专业潜水认证机构SSI明确将40米作为休闲潜水与技术潜水的分界线,超过此深度需额外培训。
水肺潜水员靠近美丽的珊瑚礁,周围环绕着一群五颜六色的珊瑚鱼。IC供图
自由潜水是指潜水者不携带呼吸装备,只通过自身肺活量调节呼吸,屏气进行潜水。自由潜水曾被《福布斯》杂志称为世界上第二危险的运动,仅次于高楼跳伞。自由潜是真正意义上的极限运动,可谓是“在一次呼吸间探索极限”,对水性要求较高,并且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无论是自由潜水还是水肺潜水,都需要潜水员保持冷静、掌握正确的技巧,才能保证潜水过程的安全和顺利。
氮醉、氧中毒,潜水有风险
探索水下世界,人类需要克服压力所带来的难题。在海洋中每下降100米,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入水5米,总压力达约1.5个大气压,此时耳朵内外压强差增大,潜水员会感觉耳朵难受,耳膜甚至有内凹的感觉,耳压平衡不当或下潜过快可能导致耳膜穿孔,鼻窦压力失衡也可能导致鼻腔出血。入水深度达到40米时,人体面临总压力约为5个大气压,相当于一片指甲上要承受一桶5L桶装水的重量。
据悉,一个不借助任何设备的普通人,所能下潜的最大深度是20米,而经过专业训练的潜水员,一般可以潜水到400米的海域。埃及潜水员艾哈迈德·加布尔于2014年创下332.35米的水肺潜水吉尼斯世界纪录。
除了压力带来的不适,水肺潜水所携带的压缩空气也会给潜水活动带来风险。氮醉就是潜水活动中需要留心的“敌人”,这是一种由于水压增加导致体内氮气溶解量增加,从而对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的现象,类似于醉酒的状态。
氮醉的症状包括像醉酒一样身体失去协调、头晕脑胀,视线模糊、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认知及集中力降低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虚弱无力、失明、昏迷,甚至死亡。中国自由潜水玩家郑培博在2023年AIDA自由潜世界杯纪录挑战赛中变重下潜121米,创造亚洲新纪录,彼时他分享了赛中遭遇氮醉的感受,“那种感觉就像断片一样。那一瞬间犹如一颗炸弹在身体里炸开,你的所有意识开始模糊,判断能力也急剧下降。”
在海南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游客在教练的指导下体验种植珊瑚。新华社发
在国外,有一种名为“马丁尼法则”的说法,用以描述氮醉的程度。下潜至约30米处,氮醉程度相当于喝1杯马丁尼,思考迟钝,但能意识到乐趣;40米时,相当于喝2杯马丁尼,集中力消失;50米时,相当于喝3杯马丁尼,晕眩、紧张感觉加倍;60米时,相当于喝4杯马丁尼,丧失判断力;70米时,相当于喝5杯马丁尼,丧失行动力。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潜水员都是在约30米的深度才开始出现氮醉,但程度因人而异。不潜水过深便可以避免气体麻醉,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只要没有诱发因素,气体麻醉不太可能在30米以内的深度发生。
除了氮醉,潜水还可能会面临氧中毒和减压病。在潜水时,当氧气分压达到1.4个大气压或更高时,多数人都会发生氧中毒。氧气所占比例越高,潜水时呼吸该气体的深度极限就越浅,纯氧(100%)的深度极限为6米,超过这个深度,氧气就会产生毒性。休闲潜水员不使用纯氧,用的是压缩空气罐,但技术潜水员却常使用。因此,这个问题一般都不会在休闲潜水的深度极限范围内发生,但如果在潜水中遭遇强流被带进超过预设潜水深度位置,氮麻醉和氧中毒会成为致命因素。
减压病则是在潜水期间,体内超出的氮气量过多,在上升到水面时,氮气溶出的速度会快过身体可自然排出的速度,过多的氮气在血管和身体组织中形成气泡,影响血管和组织。
影响氮气溶解量的两个主要因素为潜水深度和潜水时间。压力越大,氮气溶解到身体组织的速度越快;停留在水中的时间越久,氮气可溶解到身体组织的时间越长。惠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主任兼院前急救科副主任、发热门诊主任罗裕锋介绍,最常见的轻型减压病表现是皮肤瘙痒、红疹或大理石癍型的皮疹,膝盖关节,肩关节的疼痛,极度疲劳等。安全的减压过程不管是气体分压,还是环境压力都和上升速度有关,所以上升的速度要慢,目前的说法是慢于18米/分钟是在安全范围内。
减压病。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除了身体方面的因素,水体也暗藏危险。暗流是水上的隐形杀手,卷入暗流中的人,会瞬间被冲到几十米外;很多水域看似水位不深,但水底的底泥松软,一旦踩入就像陷入沼泽,越陷越深,无法动弹;当水流遇到水底的低洼地形,就形成了吃人的漩涡,经验不足的潜水玩家容易因此溺水。
潜水需加强安全防范
广东消防提醒,潜水是风险性项目,一定要加强安全防范。健康状况不佳,特别是心脏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请勿参与。如不会游泳或没有潜水活动相关经历,务必谨慎参与。请不要在天气条件恶劣时下水,不要在服用酒精和药物后下水。
在潜水前,要了解潜水地的环境,包括水深、水温、海流、潮汐、潜水深度等。持有目前国际专业潜水培训系统最高的教练等级之一教练长执照的吴鹏介绍,在制定潜水计划前,最关注的当属是否会有台风,一般来说台风前后两天都不再安排潜水活动。除了台风以外,潜水还受短时狂风暴雨的威胁。狂风会让海面波涛汹涌,甚至产生乱流;降雨则会使能见度降低,还会带来更可怕的降温。而在水中失温的速度是在空气中的26倍,因此在水中,保暖工作格外重要。
休闲潜水时不会单独潜水,而是会实行潜伴制度。潜伴制度是和其他潜水员组成小组共同潜水,具有相互协助和安全方面的好处。要掌握常用的潜水手势,确保自己和潜伴都能理解,以应对突发情况。潜水前,务必认真听取教练及工作人员介绍,进行必要培训,严格遵照教练及工作人员指令,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教练或工作人员可视区域。切勿轻易触碰海洋生物,以防被割伤、刺伤、咬伤。如遇紧急情况,请保持冷静,及时向周围救生人员求救。准备止血药、止痛药、抗过敏药等药物,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确保潜水安全。
海事部门呼吁潜水爱好者,开展户外潜水活动一定要接受专业训练,配备专业装备,关注天气海况,保证自身安全。水上遇险,请第一时间拨打全国统一水上遇险求救电话“12395”。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许乐
美编:蔡沐晗
资料来源:国家应急广播、新华社、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探险协会、深圳应急管理、中山大学海洋科学、中国气象、海南大学官网、腾讯医典、SSI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