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建议出海企业从“中国+1”扩展至“+N”模式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5-05-08 17:55

5月8日,毕马威中国在北京举办“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之启航欧美发布会”,发布《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洞察之启航欧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解析中企进军欧美市场的战略路径与破局之道。

《报告》显示,欧盟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通过“欧盟绿色新政”“净零工业法案”等政策组合拳,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提升至45%,并计划投入5840亿欧元用于检修、改善和升级电网,为光伏、储能、输配电设备等领域创造千亿级市场机遇。

以储能为例,2024年欧洲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报告》提到,得益于多方因素,欧洲新能源市场在储能系统方面的价格以及盈利显著好于国内。一方面,欧洲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较高,愿意为新能源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另一方面,欧洲各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税收优惠、提供补贴等,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国内企业出海而言,欧洲市场可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利润回报。

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欧美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和升级需求日益迫切,这将为电网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大规模的投资机遇。毕马威中国董事、亚太区及中国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主管合伙人蔡忠铨表示,中国的优势在于全系统产业链的完整性、卓越的生产效率与成本控制。凭借这些优势,中国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当前国际间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带来诸多变量,但欧美市场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是中企全球化布局的关键目标。《报告》也提到了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意识到面对发达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长期性的防御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面对贸易壁垒与政策波动,《报告》认为,企业需通过多区域分散产能降低因目的国家或地区政策突变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未来“出海”企业应考虑从“中国+1”模式向“+N”模式扩展,在优先选择政策窗口地区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的同时,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区(如RCEP和“一带一路”共建国等)进行布局。

面对竞争,《报告》认为,企业需以核心技术驱动与品牌建设的“双轮”战略站稳脚跟,以储能行业为例,既要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技术壁垒,亦需通过"技术+场景+服务"的生态构建模式构筑护城河,同时通过系统化的品牌形象塑造质量优、创新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的品牌内涵。

此外,企业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出海”的深度和广度。纵向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实现“端到端”的闭环;横向从产业链横向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出海”企业可以加强与关联企业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与专业服务业的战略合作。 


南都记者 赵唯佳

编辑:甄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