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在这几年重启国家免疫规划扩围,纳入更多免费疫苗。这距离上一次国家免疫规划扩围调整,已相隔18年。
近期在不同场合,多位来自疾控系统的政府官员及技术专家透露,免疫规划扩围相关研究论证工作已经启动,并正与财政协商相关事宜。
对于疫苗政策的倡导人士,这是多年来的一个乐观时刻,但在政策真正落地之前他们也变得更为谨慎。在这个等待政策进步的前夜,有必要解释:为什么需要中央政府向公众提供更多的免费疫苗?免费疫苗的扩围,又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官方密集释放免疫规划扩围信号,内部正起草疫苗指导性文件
4月19日,在武汉举行的2025年疫苗与健康大会现场,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谈到,未来将动态调整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策略,按照统筹规划、动态调整、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化。其中一个方向是研究新增疫苗的种类,国际普遍共识的、疾病负担重、成本效益高、疫苗产能满足需求、财政可负担的,要尽快增加进来。
随后,中疾控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余文周在分论坛现场介绍2025年工作重点时也谈到,为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和策略优化提供技术支持。继续技术支持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制定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技术指南。
另有熟悉相关工作的人士表示,在国家疾控局领导下,有关单位正推进一些非免疫规划疫苗指导性文件的起草工作。
此外,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的PPT上,则出现了“做好新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的疾病监测及免疫效果评价准备”的表述。
4月22日,在国家疾控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副司长李筱翠直接回答了“未来国家有没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考虑?”的媒体提问。李筱翠回应称:“国家免疫规划策略调整涉及了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疾病防控需求、疾病负担、疫苗特性和产能、经济学效益、筹资水平以及与现行免疫程序衔接等因素,并结合国际组织建议和其他国家做法等。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开展相关调研、论证和研究工作。”
这是过去几年一直在期待的时刻。此前涉及免疫规划的公开发言中,一般只是梳理现有疫苗的接种效果、优化方向。即使言及纳入新疫苗,也多是从技术角度分析可能性,鲜少介绍内部工作安排。“我们准备做一个五年规划,”沈洪兵在武汉的会议上直言,未来目标是,逐步缩小国内免疫规划与国际差距,逐步纳入需要纳入的疫苗。
中国的国家免疫规划已经18年没有纳入新疫苗。沈洪兵谈到,世卫组织(WHO)推荐所有国家纳入免疫规划10种疫苗中,中国有四种未纳入(Hib、PCV、HPV、RV疫苗)。英美等为代表发达国家,普遍应用联合疫苗(如四联、五联、六联)及更优工艺(如多糖结合疫苗),而我国使用疫苗以单苗为主、工艺也有待升级。英美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覆盖人群广泛,包括青少年、成人、一些特殊人群,疫苗种类更加丰富,而我国免疫规划疫苗覆盖人群以6岁以下儿童为主,缺乏适用于成人特别是孕妇、老人等重点人群的疫苗。
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容路线。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冯子健整理
政策是否公平,取决于脆弱人群能否获得公共产品
几次扩大免疫规划后,相当一批传染病的发病率在中国大降。据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冯子健梳理,国内的白喉、脊髓灰质炎、流脑、麻疹、乙脑、甲肝、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都降到了极低水平,一些传染病接近消除。这种趋势在多个国家都可以观察到。而中国尚未纳入免疫规划的四种疫苗(Hib、PCV、HPV、RV疫苗),则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Hib疫苗针对的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这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致病菌,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11月龄儿童)是易感人群。深圳疾控的资料显示,Hib会对孩子的免疫系统造成极大的损伤,引发脑损伤、听力损伤甚至是死亡,2017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因Hib感染导致重症49900例,死亡2900例。接种疫苗是预防Hib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PCV疫苗针对的是肺炎链球菌。公开资料显示,该致病菌主要定植于人鼻咽部,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易感染婴幼儿、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人。据估计,2019年肺炎球菌感染导致全球近83万人死亡,其中22.5万为5岁以下儿童。中疾控资料显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HPV疫苗针对的是人乳头瘤病毒。99%的宫颈癌都是由HPV感染引起。国家卫健委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宫颈癌病例15.1万例,发病率为13.8/10万,居女性癌症发病的第五位,当年死亡的病例是5.6万例,死亡率为4.5/10万,居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六位。二价HPV疫苗可以预防70%以上的宫颈癌风险。这使得宫颈癌成为目前唯一可预防的癌症。
RV疫苗针对的是轮状病毒。该病毒是秋冬季引起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原之一,多伴呕吐和发热,严重时大便量多、水多、次数多,小便量少。轮状病毒具有较长的排毒周期,易在儿童集中的场所集体感染。《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2024年版)》显示,RV感染是<5岁儿童急性胃肠炎住院和重症的首位病因,也是婴幼儿腹泻死亡的主要病因,接种RV疫苗是目前预防的最有效措施。
四种中国尚未纳入免疫规划的世卫推荐疫苗有一些共同特点。疫苗是预防的核心措施,且应对的疾病负担较重;由于自费接种不同地区接种率差异明显,且疾病负担重的地区反而接种率更低。例如,2019年调查的RV疫苗第一剂接种率,上海47.0%,江为30.7%,北京25.9%,全国平均20.3%。2020年上海3-12月龄婴儿1剂次或1剂次以上13价PCV疫苗的覆盖率已提升至约50%,而在西部一些省份的接种率却不足1%。(详见:《肺炎链球菌疫苗进免疫规划有何障碍?专家呼吁西部省份先纳入》)
这些差异勾勒出一项国家级公共服务所应具有的基本原则:公平。
“为什么几乎所有国家的免疫项目都是国家负责,而不是地方?主要就是为了保证疫苗接种的公平性。”冯子健说,“只有中央财政承担纳入免疫规划的经费,才能保证不论穷富、不论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公平获得预防接种服务。”冯子健曾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参与推进了免规相关工作,他在近期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场会议上强调了这一原则。
而在大热的HPV疫苗上,这点体现尤其明显。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至今,至少有16个省份推出了免费HPV疫苗接种政策。但这种地方政策,正在拉大地区间差异。中疾控发表在“China CDC Weekly”的估算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9~14岁人群第一剂HPV疫苗的覆盖率仅4%,在9~45岁七个年龄组中居于最末位。其中,东部地区疫苗覆盖率最高,北京首针HPV疫苗接种率达25.40%,上海为20.99%,新疆、青海、甘肃、西藏和贵州五省份则均低于5%。
一些地方补贴政策的设计也需要斟酌。天津今年推出了名为“减免接种惠民活动”的方案,即9—14岁的女性全程共接种2剂次,其中第2剂次疫苗享受免费政策。与天津补贴后一针做的法不同,绝大多数地区都是为适龄女生全程免费接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应晓华分析,自费第一针的政策设计可能不利于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接种率。
“公平可及从来不是一个富人或(接种)欲望较高人群的问题,公平可及更多是集中在脆弱人口、低收入人口,他们有可能对这类产品的购买(能力)是不够的。政策设计如果要追求公平可及,更多是要关注这类人群他们有没有可能在政策之后实现更大的获益。”他说。
疫苗纳入了民生工程,为何还要免疫规划?
在国家免疫规划未有扩年的多年里,HPV疫苗由各地率先免费提供的模式自然引发业内关注。今年的全国疾控工作会议,也出现了“积极推动更多疫苗纳入地方免疫规划范围”的表述。而作为近几年最火热的疫苗之一,HPV疫苗也被业界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进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既然多地都有意愿推出免费HPV疫苗政策,为什么还需要国家免疫规划?
一个担忧是政策稳定性。据应晓华梳理,现有的地方政策,多以民生实事项目的由头提供免费HPV疫苗。民生工程通常有1至3年不等的实施周期,到期后需要重新申请资金,项目能否续期尚无定论,目前看,各地政策续期情况较为乐观,一些地区还纳入了长期项目,不需要反复申请资金。但从长远看,地方民生工程的制度刚性仍比不上国家免疫规划。
“考虑到地方财政压力的短期、长期情况之下,我个人感觉最好的方式就是纳入到免疫规划里。如果不能纳入,地方财政可能需要形成一些固定的筹资机制,可能需要通过一些地方法律法规。”应晓华说。
一位接近中疾控的专家注意到,目前地方的HPV疫苗民生实事项目,大多没有提出明确的接种率指标。这一方面与经费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动员投入有关。而推广疫苗接种需要稳定的工作和财务投入,地方民生项目需要每年做预算申请经费,难以提出具体的接种率指标。
冯子健强调,在国家免疫规划未能完全覆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意愿给居民提供更多产品值得鼓励。但长远看国家免疫规划仍是必由之路,否则一些财力有限或政治意愿不高的地区,“百姓就得不到预防接种的机会,这就不公平”。
采写:南都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