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战略引领下,顺德以“二次创业”的魄力,通过系统性推进交通、治水、产业、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不仅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更以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激活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2025年5月8日,111个重点项目的集中亮相的背后,是顺德正以湾区视野,书写产业、城市与生态共融共振的发展新篇章。
德胜体育中心。
顺德大桥的正式通车与金沙隧道的动工,标志着其交通网络迈入新阶段。这座佛山市最大跨径斜拉桥的投用,不仅缓解了大良与容桂的过江压力,更通过串联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北延线等“融穗联深”通道,将顺德与深圳机场的通勤时间压缩至40分钟,强化了珠江东西岸的要素流动。
顺德大桥。
与此同时,肇顺南城际、广佛环线等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以及“四横六纵”高速公路网的完善,使顺德与湾区核心城市形成“30-60”时空圈,成为广佛同城化与湾区一体化的关键节点。
更为前瞻的是,顺德将交通建设与产业布局深度融合。例如,顺德新港二期的扩容升级,推动临港经济区成为大湾区西岸的货运枢纽,而其规划的10条跨江通道,则为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跨区域协作提供了物理基础。
这种以交通互联贯通要素流动“动脉”的路径,为顺德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顺德以岭南水乡为底色,将水环境治理上升为城市战略。
2025年,18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同步推进,总投资超63亿元,通过雨污分流、水系连通等工程,系统性解决黑臭水体问题,更以“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的联动模式激活城市价值。例如,碧江村心涌的治理不仅恢复了水乡风貌,更带动文旅产业增长45%,成为“治水促产”的典范。
这种治理思路超越了单一的环境修复,而是将水岸空间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佛山市顺德区麦家沙涌还建工程。
桂畔海水上立交的竣工,串联起顺峰山公园与欢乐海岸PLUS两大文旅地标;云鹭片区水系连通工程则以生态优先的理念,打造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滨水经济带。
通过“美岸工程”与商业综合体的联动,顺德正将滨水空间转化为消费新场景,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在民生领域,顺德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公共服务从“量”到“质”的跨越。教育方面,9所学校的新改扩建将新增6400个学位,老旧校园焕新工程则通过硬件升级与美学设计,重塑育人环境;医疗领域,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广东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院等项目的落成,构建起“医养结合”“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新模式。
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顺德还将民生工程与城市运营理念深度结合。
本次竣工的德胜体育中心以“网红地标+赛事经济”的双重定位,不仅成为全运会举办地,更通过TOD综合体开发,带动周边教育、商业、文化资源的集聚,形成“场馆运营—产业导入—城市更新”的良性循环,让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首,顺德以基建为纽带,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一方面,电网建设三年投入163亿元,支撑工业用电量12.17%的高增长;另一方面,云鹭具身智能机器人启动区、粤港澳银发经济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银发经济等“新赛道”注入动能。
2025年5月7日,佛山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顺德。
更为关键的是,顺德通过“数智优企”行动,将人工智能、数字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规上企业数字化覆盖率提升至80%,20个人工智能场景的落地,“制造”大区正迈向“智造”新城。
以基建夯实产业底座、以科技激活创新基因。
从“架桥修路”到“治水兴城”,从“学位扩容”到“数智转型”,顺德的城市建设正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产城融合”为路径,以“湾区视野”为坐标,重塑城市格局、生态环境与产业体系。
这背后,是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顺德实践,是“再造一个新佛山”的顺德担当,更是以基建硬实力全面重塑区域新活力新动能的“顺德战法”。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