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蛎礁到黑脸琵鹭,琴澳学子“生态脑洞”大碰撞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5-05-10 21:04

当大学生设计的“牡蛎礁阵列”模型与中学生手绘的“黑脸琵鹭迁徙地图”同台展出,小学生们用彩笔描绘的“生态环境图”旁还挂着高中生调研的“食物网关系图”——这一幕发生在今日举办的“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现场。27幅由澳门中小学生及公开组创作的海报,以天马行空的创意与严谨的科学视角,展现了琴澳青少年对生态保护的独特思考。

图片

大学生跨界“种”牡蛎,为填海区造“海底公寓”

“我们想用牡蛎给小鱼小虾建个家!”澳门科技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黄楚童正拿着一个白色的“叶状矩形阵列结构”模型介绍,她的团队关注到澳门十字门填海区生态问题。“澳门很多填海造陆的区域,这种区域的海岸线都比较垂直,几乎不能够给小鱼小虾这样的小动物提供生存空间,所以我们想把这个结构装置在填海区的海边。”黄楚童告诉记者,该结构采用粗糙的材质,可以让牡蛎吸附于此。“牡蛎壳坚硬,还能分散水流加速净化!这样便可以通过生物本身净化水质,同时为海洋生物打造立体栖息空间。”她兴奋地说。

“我们团队与其他参赛团队不同,我们是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自身是很喜欢并关注生态环境领域的,所以这次参与到自然生态的项目当中应该算是‘跨界’了。”黄楚童说,目前我们的项目最欠缺的是一些数据的支撑,下一步我们会尽可能完善此不足,并且还会多做一些实验,去论证这一结构是否可行。

中学生“数鱼记”:25年少了70种本地鱼

“澳门曾是渔村,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里有多少种鱼?”澳门劳校学生孙祺玮的展板前,一份新旧对比的“鱼类名录”引发关注。

图片

据了解,澳门渔业的历史十分悠久,本澳的渔业在二十世纪初是经济支柱之一。在经济和城市迅速发展的如今,如何更可持续地使用海洋资源成为孙祺玮团队所关心的内容。

团队通过调研发现,1999年至今,澳门近岸泥沙底鱼类减少70种,珊瑚礁鱼类和进口养殖鱼占比上升。“本地野生鱼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依赖‘外来户’。”他们用街市调查数据修订了陈旧名录,为政府渔业政策提供新依据。

黑脸琵鹭“投票”:澳门生态好不好,它们用翅膀表态

“黑脸琵鹭是‘生态评分师’,它们用迁徙路线给环境打分。”澳门劳校中学郑佳华团队对比20年数据发现,澳门黑脸琵鹭数量增长远落后于全球趋势。“轻轨、赌场的光污染和湿地碎片化,让它们‘住不舒服’。”展板上,澳港两地生态区对比图清晰显示:香港后海湾保留了大片无干扰湿地,而澳门“缓冲带”缺失,“邻居”来访量逐年下降。

小学生“破案”:校园毒蛾为何偏爱有毒植物?

“毒蛾没有天敌,还专挑有毒植物吃,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减少有毒植物的种植来减少毒蛾的数量呢?”澳门培正中学高一的梁希晴和同学用半年时间绘制校园食物网,发现毒蛾与有毒植物的特殊关系。他们建议种植薄荷、迷迭香驱赶蚁群,优化植被减少毒蛾滋生。“校园不只是我们的,也是昆虫的家。”团队甚至自编话剧,教小学生“和虫子做邻居”。

自然教育“出圈”:带学生去湿地,不如让湿地进课堂

“生态课不是纸上谈兵,得让他们摸到真实的泥土。”澳门劳校中学生物老师曹德祺介绍,学校开设“余暇班”,带初中生野外实践,高中生则深入课题研究。“横琴湿地是天然课堂,但交通是瓶颈。”他期待未来琴澳协作突破限制,“让生态教育从‘知道’变成‘做到’。”

记者手记

从“虫虫特工队”到“跨界生态修复”,孩子们用好奇心打开了自然保护的N种可能。这场海报展不仅是成果展示,更是一场跨年龄的生态对话——无论是大学生的前沿设计,还是小学生的观察笔记,都在诉说着一句话:“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的比想象更多。”

横琴工作室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赵雨琪 朱鹏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