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湿地如何运用“野”的理念来进行生态修复?自然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如何运用“水陆空”对横琴湿地生态进行一体化监测?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最关心的生物多样性话题是哪些?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5月10日,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超过350位人员共话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教育创新实践。
据悉,本次论坛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北师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主办。
“合作区成立以来,通过生态修复及生境营造,全区野生鸟类记录新增超过60种,其中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更重现‘50+’的壮观景象。”在开幕致辞中,合作区城规建局副局长史忠峰表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基,一直以来,依托湿地公园建设和品牌活动,合作区居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正不断提高。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交流的一次盛会,本次论坛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参会规模远超预期。论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公众,来自中山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11所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师生齐聚一堂,分享生物多样性科普、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自然教育经验。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刘蔚秋教授讲座。
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邱建文教授讲座。
香港大学地理系陈艳教授讲座。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生命科学系詹肇泰副教授讲座。
研讨会上,共28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及本科生进行了口头报告,涵盖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底栖生态、城市与湿地的污染和入侵物种、环境压力因素与生态经济学、自然教育与其他主题内容。
现场还展出了27幅由澳门中小学生及公开组精心创作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海报,展现了琴澳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在论坛的最后,还针对“横琴国家湿地公园所编制的自然教育战略报告内容”进行了闭门圆桌探讨,多位政府代表及业内专家、嘉宾们一起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
横琴工作室 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朱鹏景 赵雨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5横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论坛暨自然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