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缭绕的粤北山村,丹霞赤壁若隐若现。走进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矮墙上花叶垂瀑,口袋公园里老人笑谈,千亩稻田随风翻浪——这幅绿美乡村图景的背后,藏着韶关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金钥匙”:以“睦邻制”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
从矛盾频发的“后进村”到全省典型,从“干部干、群众看”到“邻长带头干、村民齐心干”,韶关用“小邻长”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格局。
2024年,韶关市创新推行“睦邻制”改革,直指基层治理痛点:村干部人少事杂、群众参与冷漠、政策落地“最后一米”梗阻等问题。仁化县董塘镇率先试点,以5至15户为一“邻”,从村里威望较高、服务意识较强、为人做事正直正派的人当中推选邻长,赋予其“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发展带头人、应急先锋队”等多重角色。
召开户代表会议推选邻长.
“本来就有小组长,设置邻长能起多大作用?”高莲村党支部书记钟荣才坦言,起初对增设邻长心存疑虑,但实践很快打消了担忧。
去年,董塘镇定下典型村建设方案的口袋公园项目,一件好事却让钟荣才发了愁,公园建设涉及几户人家的边角地,任凭村干部磨破嘴皮,回应只有大门关闭的闷响。
变化源自高坝村小组邻长陈育龙的“动员”。“我家亲戚先带头了!”观望的村民在群里看到邻长的视频才逐渐松动。
除了扮靓乡村颜值,“邻长”更是邻里关系的“润滑剂”。“邻长”谢春树向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件事:村里曾有两户邻居因搭建雨棚起了争执,互不相让,气氛很是紧张。“咱们客家人常讲,共个屋檐下,都是自家人”,作为“邻长”,他凭着客家人的热忱和真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两家化干戈为玉帛。
有事找邻长!高莲村涂女士去年突遭意外:独自在家时突发下肢瘫痪,家人外出联系不上。危急时刻,邻长钟胜伟接到求救后立即行动,顶着烈日从稻田飞奔而来,边跑边召集村民支援。他沉着拨打120,清晰描述病情,并全程守候观察。因送医及时,医生诊断后确认患者为突发应激反应,所幸未酿大祸。这场生死救援正是乡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助精神的缩影。
邻长上门走访独居老人。
“睦邻制”实施一段时间后,36名邻长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成为村干部的“千里眼”“顺风耳”。修路占地纠纷、围墙改造争议、农田用水矛盾……过去每年大大小小上百起的纠纷,如今九成在“邻”里就能化解。
邻长带活“致富路”,织就治理新网
“想要调动乡亲们的积极性,就得让大家觉得这事和自家过日子一样实在!”高莲村党支部书记钟荣才指着村口的“积分超市”介绍,村里创新推出“21项积分清单”,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孝老助残、环境整治等行动即可攒积分,凭分兑换粮油、农具等实用物品。自2024年下半年推行以来,村民累计兑换积分5600余分,价值1.45万元的奖励从货架“流”进千家万户。“奖励金额不算大,但大伙儿争着干、比着干,‘公家事’真成了‘自家事’!”一位正在用积分换购洗衣粉的村民乐呵呵地说。
在产业发展赛道上,“邻长”更是冲在前头的“领跑者”。36名邻长化身“致富火种”,点燃村民创业热情。
在高莲村,邻长梁叶辉便是承包了数百亩农田的大户。他发挥自己熟悉采购商和种植业务的优势,在流转村里200多亩闲置土地的基础上,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包菜、花菜等蔬菜种植。
“真能免费给我们种蔬菜?还能帮忙打药?”村里的阿婆主动上门。“阿姨你就放心吧,你们帮我种一季,我还省了人工翻土钱。放心嘞!”
300亩金砂茶种植基地里,邻长带头建设,村民紧随其后“拓荒”山地;千亩水稻示范田中,生物降解地膜技术由邻长先行试验,再手把手教给农户;20亩淮山种植基地探索“公司+邻长+农户”模式,邻长负责对接企业、协调土地,村民只管安心种地。“跟着邻长干,销路不用愁!”村民老谢爽朗地笑道。
董塘镇高莲村航拍。
如今,董塘镇的“邻长效应”已从仁化县蔓延至整个韶关。截至目前,韶关全市1205个行政村共选配邻长3.3万多名,联系服务33万多户村民,初步形成“村-片-组-邻”的基层治理格局,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百千万工程”建设中。这些“不穿制服的治理者”在这片土地上,用“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训书写着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