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花开百千万 | 增产20倍!揭开这支团队的“养殖密码”

南方都市报APP • 新闻快线
转载2025-05-12 20:49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

水质条件是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珠海斗门区莲洲镇

一群来自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合伙人

用十年时间钻研“好水”

成功让产量翻了20倍

开创了水产养殖新模式

在池塘粗放型“散养”的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中,鱼一旦生病就得喂“药”治病,这种鱼人类进食后有潜在健康风险。而“循环水养殖法”通过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将养殖池中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再次循环使用。干净的水质不仅能大大降低鱼类生病几率,还能实现高密度养殖,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

为了探寻“一塘好水”的共同目标,十年前,珠海人苏礼恒与来自澳门的施珊珊、来自香港的林锶锶和林志澍等伙伴携手,探索“鱼菜共生”生态农场建设,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

从半路出家的 “小白” 起步,团队边学边实践。2019年,他们成功研发出 “鱼菜共生” 科学种养系统,构建起 “一池水养到尾” 的生态循环模式,这一系统保障了种养殖全程的水质稳定,使高密度养殖成为可能。

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

经过不断的试错和改进,凭借这套系统,他们养殖的南美对虾迎来大丰收。收虾当天,大家惊喜地发现,产量从之前的2000斤、4000斤,进一步提高到6000斤,计算下来,亩产量竟达19000多斤,将近是传统养殖的20倍!

初战告捷后,团队没有止步,持续“爆改”系统,凭借不断升级迭代的工厂化水循环技术,团队搭建起跨区域、反季节的规模化养殖体系,突破地理与气候限制。苏礼恒说:“不仅在珠海,在新疆也能进行。”

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

当南美对虾价格优势减弱,团队迅速调整方向,转向经济价值更高的新赛道——石斑鱼苗培育项目。

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团队决定扩大养殖规模,投资1200万元建设新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我们因乡村振兴而来,也将通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回馈村民。” 苏礼恒说道。

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

这十年,从追寻“一塘 好水” 到重塑水产养殖生态,这一池活水承载的,是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更是带动万千农户增收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蓬勃希望。

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

来源:大湾区之声

编辑:李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