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石韵天成——中国观赏石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幕。
中国观赏石艺术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石头的喜爱与鉴藏,赋予了中国观赏石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赏石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受到社会的认可与青睐,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以“石韵天成”为主题,分“形生雅韵”“趣览万物”“意会春秋”“境观江山”四个单元,通过160余方观赏石,从视觉形象的角度将观赏石“形、质、色、纹、韵”鉴赏五要素融为一体,展现中国观赏石的多样形态,构建起跨越地质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的多维阐释空间。
第一单元“形生雅韵”。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在自然天成的山石中找到了歌咏传颂的对象,并为这些自然之物披上了人格化的外衣,它们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物化对象,也是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物质载体。或奇崛嶙峋、或光洁温润的石头,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意涵,而富于哲思理趣的审美观念背后则反映出中国宏富的传统文化。
菱锰矿
这个单元展出了有“中国皇后”之称的菱锰矿。此件展品2009年发现于广西苍梧县,是中国著名的菱锰矿标本之一。矿石体量硕大,参差嵯峨,颜色鲜艳,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感。
我国是世界上有陨石记载的最早的国家。《竹书纪年·帝禹夏侯氏》载:“帝禹八年,夏六月,雨金于夏邑”。此次展出的三颗陨石弥足珍贵。其中一块石铁陨石,为2000年陨落于新疆阜康戈壁滩上的“阜康陨石”,截面绚丽多彩,为国际知名橄榄陨石。据介绍,“阜康陨石”总重1003克,展出这一块为其中一部分,重999克。
第二单元“趣览万物”。在千年的文明延续中,我们的先民们体会到了“万物有灵”的生命义理,并衍生出敬畏自然、崇敬生命的伦理道德观,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形象也被赋予了寓意吉祥、愿望美好的象征,其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表达了质朴纯真的愿景。这些生动的造型在天然石头上的出现,让我们感叹自然的神奇,也从中感受着浓郁的民间文化。
在这个单元,可以看到产自四川的金沙江石“熊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肉石“脆皮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戈壁石“东坡肘子”“水晶肘子”,来自福建省的九龙壁“翡翠鸟”……一块块浑然天成、肌理生动、栩栩如生。
第三单元“意会春秋”。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历史辉煌灿烂,背后是历代中国人共同的书写,留下了多彩的历史印记。它们常常被后人追慕,给予了无限的思想资源。自然造物通过石头的形、色、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满足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想象,在追忆历史的同时也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出产的戈壁石组成一幅米芾拜石的景象,右侧石头恰似一位故人身姿恭敬,抱手弓腰;左侧石头形态奇巧,纹理独特,表达出文人画家、书法家米芾对奇石的欣赏与喜爱。
展厅现场。
第四单元“境观江山”。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历代文人墨客在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句名言和笔墨诗画,让自然有了情致和意趣,也孕育了中华独有的艺文思想和审美韵味。自然天成的石头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勾勒出山川的宏伟、水流的灵动、云霞的飘逸。它们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呈现出了辽阔国土上的锦绣江山,更反映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展厅现场。
据介绍,此次展览汇聚了中国观赏石界的主流赏石类型,涵盖岩石类、矿物晶体类、生物化石类、陨石类。这些赏石全部来自中国境内,种类繁多、形制各异、材质丰富,展示了中国赏石的多样性。观众不仅能一睹中国赏石的宏富,更能从中了解丰富的地质知识,感受自然的神奇魅力,领略到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地大物博。
“石不能言最可人”,走进展览,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悟自然与艺术交融的传奇,开启一场人与自然的心灵对话。
观展现场。
展览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于即日起面向公众开放。
本文摄影:林子昂 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文化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