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这场“跨界对话”有解答

南方都市报APP • 福教动态
原创2025-05-13 20:13

近日,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承办的“跨界对话”系列学术活动在港中深附属明德高中举办。活动以“智启师道,‘育’见未来”为主线,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作家、哲学家周国平与全国政协教育界代表、教育家唐江澎出席,分别围绕“AI时代人文教育”与“教育家型教师成长”两大主题,与深圳教师展开深度对话,为深圳教育工作者呈现了一场贯通传统与未来的教育思想盛宴。

800x405_6822fb21ed237.jpg

800x535_6822fb2263cdf.png

人文科技碰撞周国平倡导“三位一体”心灵培育指南

周国平围绕“心灵的培养”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智力发展的两大基石在于好奇心与自我教育能力,高明的教师应当如苏格拉底所说的做思想的“产婆”,帮助学生诞生属于自己的智慧。他引用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提出“阅读是与伟大灵魂对话的捷径,写作则是自我精神的外化”。他还以王阳明 “致良知” 学说为依据,指出“教育的终极检验标准不是试卷分数,而是能否唤醒内心的道德律令”。与AI的算法逻辑不同,人对正义的敏感、对弱者的共情,才是成为完整之人的关键。

图片

周国平的分享构建了“智力-精神-道德”的三维培养框架,以“阅读·写作”作为精神成长的具体路径,用“良知正义”锚定道德教育的核心,为现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兼具哲学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思想指引。

在主题沙龙环节,周国平认为,技术是把双刃剑,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技术观,培养深度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技术浪潮中坚守心灵的独立与充盈。“人性的高贵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他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哲学、文学与艺术教育,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塑造健全人格。他还鼓励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境界感染学生,同时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探索与思考中实现自我成长。

教育家型教师如何成长唐江澎提出三大支点

唐江澎教授以“走向教育家:成长的印痕”为主题,通过百年校史案例与生动教学实践,建构起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坐标系。他强调“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的深耕理念,提出教育家精神的三大支点: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对生命成长的敬畏以及在现实与理想间的平衡智慧。唐江澎以“成长”为轴线,阐释了成长的美好,强调了教育家之为“家”的神圣和崇高,描绘了教育家的成长之路,为教育工作者走向教育家锚定了人生坐标。

图片

在沙龙环节,来自深圳各区的一线教师以三次“关键遇见”、三重“成长转变”等鲜活案例,展现了教育家型教师从学科深耕到价值建构的蜕变历程。当学校管理者提出“如何唤醒中间层教师成长动力”等问题时,唐江澎以邮票课程、书法教学等创新实践为例,分享了“让每位教师找到生命与教育的共振点”的管理智慧。

“学术领袖+实践专家”双引擎驱动:构建“师生共长、人文与科技共生”的教育创新坐标

作为活动承办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术基因为原点,构建“师生共长、人文与科技共生”的教育创新坐标。学校汇聚唐江澎领衔的学术委员会以及数学特级教师胡建军、物理正高教师杨春生、化学命题专家吴运来、生物奥赛名师何惠文、历史“万人计划”名师吴磊等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领袖+实践专家”双引擎,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专著60余部,主持各级课题30余项。

图片

通过“教育家工作坊”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借助“未来实验室”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依托“银湖山论坛”滋养学子精神世界,学校始终践行“明德正心、博文约礼”的校训。

此次“跨界对话”活动不仅为深圳教育注入了活力,也为AI时代教育发展变革提供了新思考。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