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风吹到了求职领域。春招季进入尾声,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留意到,互联网上出现不少声称能够帮助求职者通过线上笔试、面试的AI辅助软件。“AI帮你面试,马上找到工作”“先用AI,先拿offer”等宣传语击中不少求职者的需求。实测发现,部分AI辅助软件确可针对面试官提问,提供回答参考,但回答生成速度及准确率均不如人意,实际效果值得商榷。有律师提醒,求职者使用此类软件存在法律风险。
宣称可用AI辅助面试
“隐蔽使用”帮你作弊
在线上笔试、面试过程中寻求“场外帮助”不是新鲜事,近年不少企业也提出多机位拍摄面试环境、实时共享屏幕等要求,防止求职者作弊。AI的加入则让这场“攻防战”愈演愈烈。
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输入相关关键词,可发现多款AI辅助应聘软件:不但能通过AI模拟面试为求职者提供练习场景,还可在真实面试中提供实时辅助,“AI实时回答提醒”“从容应对一切提问”等宣传文案颇具吸引力。
某款AI辅助应聘软件,以“先用AI,先拿offer”等宣传语吸引用户。
根据相关介绍,此类软件主要通过“监控面试/笔试内容-AI转录-AI生成答案”的方式为求职者提供辅助。求职者在手机或电脑安装该软件后,在线上面试时允许其监控实时语音,AI即可将面试官问题转录为文字,然后生成相应的回答内容。若是线上笔试,AI也可通过上传截图的方式,分析题目内容并输出参考答案。
部分软件还将“隐蔽使用”作为卖点之一,宣称可让面试官无法察觉AI辅助痕迹。如某款软件称可“双端互联”:求职者使用电脑进行线上面试或笔试时,可将屏幕内容投放给平板或手机,AI将在另一设备上输出参考回答,规避面试官的检查。还有软件以浏览器插件形式提供服务:窗口隐蔽且可以动态调整,让面试时求职者眼神始终聚焦在摄像头附近,作弊过程更加自然。
价格方面,此类AI辅助应聘软件收费方式各异,可分为按时长收费、按问答次数收费、按面试次数收费等多种模式。按一场面试约30分钟、进行15至30次问答计算,此类软件辅助一场完整面试的价格在50元至200元不等。与市面常见的通用型AI对话服务相比,收费明显偏高。
实测内容输出明显延迟
一听就能察觉异常
AI辅助应聘软件是否真如宣传般强大?南都记者随机选取了两款软件进行实测。
第一款软件使用前,首先要求用户提供面试岗位、应聘企业、个人简历等信息,以提高AI回答的针对性。进入面试阶段,软件开始实时监听电脑音频,识别面试官提问,并提供问题分析和参考答案。求职者只需一边假装思考、一边照着AI输出内容念稿即可。
若仅从语音识别准确率和输出答案准确率来看,该软件确实能准确识别面试题目,并结合此前用户提供的个人简历内容和面试岗位需求生成答案。但其内容输出延迟非常严重:该软件需要等面试官彻底把话说完,过半秒左右完成问题分析,再过半秒开始生成答案,等求职者反应过来开始念答案,又是大约半秒的延迟。换言之,求职者每次回答都要等待1.5秒至2秒,如此明显的延迟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察觉到异常,遑论经验丰富的HR。
第二款软件允许用户跳过个人简历和岗位信息上传步骤,直接进入面试辅助界面。与第一款软件相比,该软件同时提供“极速回答”和“联网精确回答”两个版本,求职者可从中选取更佳版本,或综合两段内容作答。但实测结果显示,其“极速回答”同样存在明显延迟,且AI知识库内容仍停留在2023年,一旦面试中提及近期时事,作答内容便错漏百出;“联网精确回答”延迟更加严重,需等待2秒至3秒才开始输出内容。
实测某款AI辅助应聘软件,问题转录与答案生成之间存在一定延迟。
律师:使用AI辅助应聘存在法律风险
社交平台上,有不少负责企业招聘工作的网友分享经历,称已遇到求职者试图利用AI作弊。其中不少网友认为AI作弊痕迹非常明显:回答问题时,往往都是先愣住几秒,接着突然口若悬河,内容看似详细但都是空话、套话,一旦追问具体细节,或要求围绕最近发生的事件作答,就马上露馅。也有网友认为,AI辅助或许能通过单次面试,但职场是持续的能力验证,依赖技术伪装终有一天会被识穿。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认为面试过程中AI作弊痕迹明显。
作弊问题之外,还有网友担心此类AI软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多款AI辅助应聘软件要求用户提供个人简历,一旦发生数据泄露事件,大量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简历倒卖等犯罪行为。
在法律层面,上海锦天城(济南)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吴震认为,求职者在面试中私自使用AI软件辅助的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主要涉及违反诚信原则、个人信息处理合规性争议及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具体法律问题需结合场景进一步分析。“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八条,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需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如实说明与岗位直接相关的能力(如专业技能、语言表达等)。若求职者通过AI软件虚构或夸大实际能力(例如AI代答技术问题),可能构成隐瞒真实情况,用人单位后续可基于‘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若AI辅助行为实质干扰了招聘的公平性(例如通过AI伪造简历或面试表现),可能被认定为违背商业道德或扰乱市场秩序。”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AI治理研究课题组
采写:李伟锋(杨易鑫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AI新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