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说:从财经记者到编导 7年来她在新闻路上“滚雪球”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5-05-17 09:46
图片

在南都,在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本期自述人:南都记者 熊润淼

我是熊润淼,近几年,同行们越发明显得感受到了我的“不务正业”,他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小熊,你怎么什么工种都在干?”他们常常在线口采访活动、行业深度报道、智库报告、数据新闻和创意视频里见到我,我也总是乐于告诉他们:“在南都,记者可以有N种技能、N种面貌。”

从财经记者出发,这7年来,我的工作内容愈发丰富,涉及领域愈发广阔。逐渐地,我的身份从财经记者到金融、科技课题研究员,再到视频编导、出镜主播,又到大型传播活动策划,变得更为多元、复合。回头看这条“长坡厚雪”的记者路,我可能开始“滚雪球”了。

A面

从微观视角深挖,与行业共成长

时间回到2018年,我入职后,恰逢南都全面智媒化转型,我得以从做记者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始学着做研究员,做专业领域的调查和研究报告。2019年2月,我第一份独立完成的行业报告出炉,背后是近300万条网络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近万份调查问卷的梳理;到今天,7年内,我已主笔编制过15份数字金融领域的研究报告。

图片

从财经记者到金融、科技课题研究员,再到视频编导、出镜主播,又到大型传播活动策划,记者熊润淼的身份变得更为多元、复合。

这份对数字金融课题的深耕,是从对互联网金融监督报道开始的。几年前,监管趋严,仍有公司玩“躲猫猫”,互联网金融业务违规、踩线乱象频发。那时我手机里装有各个大大小小公司的上百个金融类App,对市面上“流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大多很“面熟”,甚至对这些公司的用户协议、隐私条款和App的设计都颇为熟悉。监督治理难做,但我从找问题这个切口也发现了“乐趣”。熟读政策法规和标准指南,从条款中设计出近百个测评维度,对每一款App和产品的细节做比照。每过一段时间,我都要对这些产品进行排查,手机里装满了各种测评截图和录屏,电脑里的测评记录表格也有密密麻麻近百行,还养成了一些随手记录、细致排查的习惯。

“让各方都变得更好哪怕一点点,也是价值。”我常常在报道采访沟通中对消费者、专家、从业者们这样解释我们做这些笨功夫的立场,其实这话也是对自己说的。2023年初,我在做一项“非法代理维权”治理调研报告,通过卧底暗访调查的方式,以“从业人员”身份接近几个“反催收”组织,试图揭露“非法代理维权”黑产如何运作。几个月的调查后,调查报道和完整报告刊出,其中一家被点名“法务”机构的人员却找上门来,发了律师函威胁我们删稿。后因调查有证据保留,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在随后的两年里,这份报告仍然在被同行和业内人士参考引用。这样的插曲可能会出现在每一次调查报道中,但我和同事在复盘此事时,还是坚信:“越往前走,越难;但越难,要越往前走。”

也就是在那两三年,我完成了近50篇测评类、调查类深度报道。从曝光野蛮的高利贷套路到正规平台的超利率红线违规操作,从拆解互联网保险对消费者的连环套路到起底财商课内部“洗脑”话术,从质疑互金平台捆绑授权几十份协议到实测互金App隐私权限,还有中介电话轰炸、诱导贷款、违规学生贷、非法代理维权…… 研读政策法规、卧底调查、测评验证发现问题、向行业专家讨教,一方面为消费者发声,一方面也希望为行业平台提出来自媒体视角的建议。

B面

做“专家型”记者,从未停止学新东西

2022年,我从财经新闻部转岗到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在这里,我对数字金融课题的研究愈发深入。从监督治理、洞察市场问题到凝聚共识、参与行业共建,开始着手完成一些更宏观的行业观察报告,研究小微金融如何健康发展、金融科技发展趋势、金融安全问题等。

2024年上半年,我们数字金融课题组着手开展一项广州数字金融发展调研,与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一道,面向广州市金融、科技从业人员采集一手资料数据分析梳理,经过几个月的打磨,最终完成《广州市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2025年1月,这份报告出版,这也是我的第一本研究报告出版物。在“2025年广州数字金融发展交流会”上,我作为主笔为广州金融行业从业者们进行报告发布和解读,那时我才真正地感觉到:“成为一个专家型记者,我好像终于上路了。”

图片

记者熊润淼发布《广州市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


除了主攻课题研究方向,在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新闻与更多的互联网科技课题研究也逐渐成为我工作的另一块拼图。我开始把研究触角伸到更广的领域,逐渐开辟了老龄化与老年数字生活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等新课题。

非常意外地,老龄化与老年数字生活研究课题让我有了一些做行业研究不曾有过的收获。四年多以来,课题组不仅每年设置新的研究议题,还在线下举办讲座、展览等公益活动,帮助老年人群体学习智能手机使用和科普反诈知识。

2021年10月,我们在广州图书馆策划了一场以反诈为主题的互动展览,让我们感动的是,在为期两周的展期里,来展区学习的老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位87岁的李奶奶隔天就来“打卡”。带着她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一沓厚厚的笔记,在展览现场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受到老人家们的热情鼓舞,我们建了一个“假装我们是老年人”的群,小伙伴们把自己放在老年人的位置上尽可能换位思考,也学着用理论和实践成为“最了解老年人需求的专家”。我们做调研、做科普,为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需求发声奔走,先后发布了6份报告。

图片

记者熊润淼发布《2024老年友善医疗微改造洞察报告》。

近两年,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一直颇感兴趣的我,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人工智能相关的课题组。今年起,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始了“AI新治向”课题的研究,日常跟踪AI前沿技术的发展,并通过调查、测评研讨AI治理该如何持续推进。课题推出以来,我们报道了电商平台对AI假图的治理、AI生成色情内容的风险、高校如何应对AI写论文的滥用、AI换脸技术衍生的犯罪以及AI换脸检测是否靠谱等热门议题,迅速捕捉AI风险与治理动向。

面对新的研究领域,我一直都告诉自己“记者是一个永远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所以我也热衷于从各种渠道随时随地学习。比如每天起床到上班的路上,我喜欢打开播客,听科技早报与评论、AI商业故事和行业分析、前沿理论和应用,都是最近两年养成的习惯。

C面

开发主播潜能,严肃活泼做创意科普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在严肃的财经科技记者和行业研究者以外,在南都的这7年也赋予我另一重身份——出镜主播,仿佛挖掘出了另一个活泼面向的我。

图片

高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让记者熊润淼成为一个快速学习者。

2019年,视频转型的风几乎刮到了每个南都人的身边,我也受此影响,加入做创意短视频的行列。我的第一个栏目是《南都金融实验室》,视频刚开栏就遇上了疫情,需要居家办公,我和搭档只好保持线上沟通,我在出租屋里搭起了一个人的简易摄影棚,搭档的同事远程支援。我们都是视频制作的非专业选手,但在兴趣的驱使下,半路出家的“外行”也慢慢踏上了视频创作的路。

这档栏目成为我“入坑”短视频创作的切口,随后的几年间,我又跟同事们一起开设了《两只金钱豹》《湾区100》《上分了》等短视频栏目,充分锻炼了我的口才,此后报告发布、活动主持也渐渐进入了我的工作技能半径。

近两年和团队一起创作的《湾区100》栏目是另一项可圈可点的“破圈”。新的团队、新的录制设备、新的选题内容,让视频创作的“入门选手”又开始了新的摸索。“湾区100”这个栏目名称源于我们希望用100个数据解读大湾区故事,希望通过每期一个“小数据”,带大家看懂大湾区。在《湾区100》栏目组里,我和静怡、小清三个核心主创做了非常多有趣有料的尝试。

我们从“广东人每年要吃8亿只鸡”这个数据讲起,诠释了在“无鸡不成宴”的岭南,大湾区人对鸡肉的爱有多深;中法两国元首在广州茶叙,我们从“广东每年消费全国1/10的茶叶”出发,为大家讲述大湾区从古自今的“茶经”。在港人北上消费热、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深中通道、广交会等重大主题宣传节点,我们也提前策划,以“小数据透视大发展”的创新视角,个性化展现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果。

今年,一档更AI的新栏目就要上线了,《AI又整啥?》将把严肃活泼的科普主播小熊带到观众面前,以有梗有料讲人话的方式,讲明白AI风险和技术趋势。这档新的视频栏目还将以AI技术辅助视频制作,让AI小人和主播一起为观众带来AI风险治理的新动向。

从深挖行业顽疾的财经科技记者,到深度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智库研究员,从写调查写报告到办活动办展览,从拍视频做主播到发布报告活动主持,高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让我成为一个快速学习者,也促使我把这每一个面向都变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连接点。

图片

南方都市报2025年5月17日A12-13版。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熊润淼

本期编辑 朱林




编辑:朱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主播说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