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部分医疗机构被曝健康证办理过程存在各类违规情况,送检空的样本最终也能办理健康证,有的医疗机构甚至取消了粪便检查。5月12日,据郑州市卫健委消息,经核查,相关医院确实存在体检违规行为,已责令相关医疗机构暂停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并依法立案查处、作出行政处罚。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南宁、天津、沈阳等地部分医疗机构办理健康证过程中也发生类似违规情况。据央视报道,在沈阳康民医院,健康证的体检项目去掉了内科检查和X光胸透,调查人员采血结束后就离开了医院。在没有既往史的询问、没有针对皮肤传染病的体征检查、没有进行针对肺结核的X光胸透的情况下,仅过了一天,就办出了健康证。而在今年1月,央视报道曝光石家庄部分医疗机构,一些自称“健康证办理”的人员不核对体检者身份,健康证体检项目“缺斤少两”,给钱就办令健康证成了一本生意经。
多地医疗机构在健康证办理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而且此类现象早就出现过,可以说是一种行业痼疾,其中问题值得重视。
健康证全称“预防性健康检查证明”,按照国家相关法规,从事食品药品化妆品生产经营,餐饮行业、饮用水行业、公共场所服务行业等,特定岗位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证件有效期为一年。已经曝光的乱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医疗机构体检过程敷衍了事,甚至明明没有检查相关项目,却提供了符合要求的体检结果;二是非法中介开展相关业务,轻而易举实现换人体检,代检、替检无人监管。这两种乱象之所以发生,显然医疗机构要负主要责任。
去医院体检办健康证,和入职体检差不多,只是健康证适用于特定行业,具有强制性,而入职体检则并非普遍要求。无论是健康证还是普通的入职体检,相应环节似乎一直乱象丛生,前些年有媒体就报道过这样的案例,有花钱找“枪手”代替体检的,千元包过;也有指定体检医院或机构,伪造体检报告的。如此种种,无非因为体检是个不错的生意。近年不少医疗机构把体检科升级为健康体检中心,营收增长迅速,据业内人士透露,体检中心收入占公立医院总收入10%左右属于普遍现象。
那么,如何实现低投入高收益?控制成本当然很重要,该检的项目不检,但结果照出,只要被检者满意,那就皆大欢喜。像健康证体检,医疗机构难免存在侥幸心理,毕竟现实中很少有人因为健康原因导致重大后果,而即便劳资双方因为体检问题发生纠纷,往往很难追溯医疗机构的责任。至于普通的入职体检,由于不是国家强制要求,而是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违规操作低风险高收益,更容易出现体检过程走过场的现象。
如何抑制这类乱象?除了压实医疗机构的责任,可以考虑更严厉的惩罚措施。目前各地对于相关乱象的处罚相对较轻,多是处理相关责任人,停办健康证相关业务等,震慑效果有限。针对违规行为,如果能延长市场禁入时间,强化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