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我在”护理学子在社会实践场真切感受“照护即守护”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5-15 10:11

在粤东山区,学生们带着自制的中药安神香囊与精油走访一个个临终家庭。纵然无法与临终患者再进行流畅的交流,王欢同学仍然守候在患者的床畔,轻轻地握住着患者枯槁的手,告诉患者“别怕,我在”。

依托健康与社会照护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将照护知识融入社会实践。在更为灵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场,护理学子真切感受“照护”本质,以温情与专业守护大众健康。

南都记者获悉,近年来,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充分挖掘办学特色资源,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开创“关系-关怀-关注”三关照护育人体系,以临床痛点为镜,重构护理教育的价值坐标,构建从觉知、修习、笃志到弘毅的照护文化育人模式。

以生命温度伴患者最后一刻

将照护知识融入社会实践

2025年2月26日清晨,惠州市博罗县新前村卫生站内,暨南大学护理学院的澳门学生冼月微正蹲在88岁独居老人黄阿婆身边,一边用粤语轻声解释降压药的服用方法,一边在《个案报告》上记录:“老人因视力障碍常错服剂量,建议药盒加装盲文贴片。”

她指节处泛着轻微红痕的手指点过健康教育条目——这双在护理实训室历经数百次静脉穿刺训练的手,此刻正通过照护课程的劳动教育,淬炼着“生命照护者”的底色。

一个家庭因长期居家照护,家庭内部积压了较深的矛盾,学生们在社工的指导下召开家庭会议,以第三方的视角介入调节。有位肺癌晚期患者家属含泪回忆:"这些孩子们教会我们用薰衣草精油按摩舒缓疼痛,老爷子临走前握着学生手背念童谣的模样,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

在安宁疗护实践中,学生们发现多数家属误将患者沉默视为"坚强",实则是不知如何表达疼痛。

有位学生记录下震撼一幕:卧床老人用指甲在土墙反复刻划深浅不一的沟痕,家属却感叹"老爷子到走都没吭一声",经同学们细心观察才发现。老一辈总说忍痛是骨气,但老师告诉大家——忍痛不该是美德。

图片

黄同学在病房探望安宁长者

在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在社区实习的黄欣雨同学开始尝试走进临终家庭的世界。

杨阿姨是一名肺癌患者,她在退休没多久后就跟随丈夫一起周游世界,却在疫情时确诊重疾。她非常不甘心“为什么是我?我好辛苦”。昔日健谈的她被病痛折磨得日渐沉默,黄同学总是去到她的床旁安慰和陪伴她。看着杨阿姨被病痛折磨得日益消沉,黄同学决定为阿姨做点什么。在家属、医护人员及社工的帮助下,贴有阿姨照片、赠语的人生纪念册就做好了。在阿姨病情平稳之时,黄同学为阿姨展示了这本纪念册,并将大家的祝福念给阿姨和女儿听,在听到大家写给她的留言后,阿姨潸然泪下。

一杯茶就能让彼此自然交流病痛

在社会实践场真切感受“照护”本质

在校内,护理学院的一支志愿服务队多年来奔走进行应急救护培训。近三年共办CPR培训四十余场、覆盖两千余人。许多教师与居民说:“原来急救知识离我们这么近,这些年轻人手把手教学,真诚又专业,我们听完心里更踏实。”很多学生也在短短训练中体会到“照护的力量”——在突发时,或许他们就能当那个“急救先锋”。

而在更灵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场,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照护”本质,学院党员师生牵头,通过寒暑假“三下乡”医疗科普、义诊宣讲、青少年心理辅导、社区应急救护培训等,把“照护精神”带到各个角落。正如一位学生所言:“在学校学到爱与责任,在社会就要把它化为行动。”

自2017年起,护理学院已组建三十多支“照护”社会实践队,利用假期奔赴粤东、粤西、韶关、宁夏等地,开展健康科普、简易体检、心肺复苏演示及儿童营养宣教。

图片

社会实践队在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为村民量血压

一位学生回忆:“初到偏远山区,村民连‘防中暑’最基础知识都不了解、孩子也缺乏营养常识。我们蹲在院子里,测量血压血糖,阿婆起初拘谨,后来才打开话匣。我们这点医学基础,在他们眼里却分外珍贵。”还有人感慨:“原以为‘照护’只在病房,结果它也可以在村小学的土操场。那种纯粹人情味让我真正懂得何谓‘人文’。”

图片

马同学在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石坪村对村民进行慢性病自我管理调查

来自学院“中医护理传统文化赓续工作室”的师生们则是结合中医养生与现代护理,开展“中医养生茶”特色活动:先评估不同体质需求,再冲泡益于身心的茶饮,为村民、患者打造“拉近距离”的桥梁。

图片

实践队在始兴县罗坝镇司法所给居民派发夏日养生茶饮

有学生就此感叹:“原担心医患沟通困难,结果一杯茶就能让彼此自然交流病痛,传统文化就这么‘活’了起来。”

开创“关系-关怀-关注”三关照护育人体系

重构护理教育的价值坐标

这些实践场景背后,正是学院党建与教学融合的成果。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龚华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谈道:“我们希望培养能用温情与专业守护大众健康的护理人,既敢在突发时冲至一线,也懂在夜色中用微笑陪伴痛苦患者,让照护文化在现代护理中开花。让照护不只停留在课本,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与信念。”

当下,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开创“关系-关怀-关注”三关照护育人体系,以临床痛点为镜,重构护理教育的价值坐标。

在课程设置上,《护理伦理学》在护患关系的天平上校准刻度,用伦理决策的丝线编织医患信任的经纬;《人性照护理论与实践》让关怀穿透技术的褶皱,在现代仪器的金属光泽里折射出共情的温度;《护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则将目光投向文化的深井,用人类学的万花筒解码生命叙事,让关注从病床延伸至整个生活世界。

而在暨南大学护理学院的模拟病房,一场场的情境模拟,也考验着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的理解。

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龚霓介绍,在一场情景模拟中的伦理拉锯战中,晚期肺癌患者家属坚决要求隐瞒病情,而监测仪显示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正持续下降。《渐进式真相告知流程图》在此刻派上用场——这张形似基因双螺旋的决策图,将"真相"拆解为12个可调节变量,通过"病情隐喻-情感缓冲-家庭会议"三阶渗透,既捍卫患者知情权,又守护家庭情感纽带。"在情境模拟中,学生逐渐明白伦理决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命重量的平衡术。

除此以外,为了充分挖掘照护文化,护理学院通过讲好护理故事,增强照护文化影响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

南都记者了解到,学生第一党支部通过开辟《阅读杂记——共读一本好书》专栏,向全院学生广泛征集好书推荐、阅后有感,从文字到音频,从纸面到胶片,3年时间共推送了96期杂记,近一年更是聚焦医学人文类书籍推荐,通过多维度走心的共读《死亡如此多情》《用心:神经外科医生沉思录》《目光》等人文作品,让学生更加理解医者、患者、医道,感受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温情陪伴离别。

学院连续举办了两届照护故事作品征集大赛,以“记录、分享、感悟照护”为核心,通过文字、绘画、摄影、歌曲等多形式展现照护文化的丰富内涵,传递护理工作中的温暖与力量。学生们观后自发留言,“以前只觉得护理是项工作,读了照护故事才明白,这是用爱与责任为患者搭建起希望的桥梁。”“照护是两个生命的相互托举,扶起老人的瞬间,发现自己的掌心也留存着对方的体温。”

从乡村义诊到校内应急救护,从中医茶香到病房陪伴,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学子们正用点滴所学诠释“照护即守护”。他们将“尊重生命、关怀病患”的理念融进每一杯茶、每一次问候、每场救护,让暖流注入人心。正如有学生回望历程所言:“书本告诉我们什么是护理专业,可只有在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里,我们才真正学懂了人文与人心。”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熊晨 王子文 朱晓雯 龚霓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