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看粤美乡村走出宜居宜业富民路径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新文旅
原创2025-05-15 13:09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文旅深度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不仅让“粤美乡村”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更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广东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将乡村从“美丽风景”蝶变为“美丽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的“绿美广东、和美乡村”新格局。2025年,正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近日,南都记者走访多位项目负责人,对话业内专家,展现广东“乡村+文旅”的鲜活实践,探寻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1

政策引领 ,顶层设计绘蓝图

图片

赋能的事情,要从2022年说起,当年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并设定目标:到2025年,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广东紧扣国家战略,推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5年正是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下文简称《规划》),提出要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该《规划》精准要求“乡村全面振兴”,更具体要求:工作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积小胜为大成。

这些政策为广东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指引,明确了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乡村从单一农业经济向多元产业体系转型的战略方向。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广东区域实践,政策间的紧密衔接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引领文旅融合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

“环两山引领区高质量建设

文旅“五+”产业集群振兴乡村

图片

南都记者跟随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走进从化区、增城区调研时了解到,从化区、增城区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下文简称“引领区”)规划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机遇,既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有力抓手,也是乡村全面振兴久久为功之举。

近年来,从化统筹整合世界珍稀温泉资源及香港赛马会从化马场等世界级名片,引进和壮大以森林康养、温泉疗护、特色农业为代表的“体育+”“温泉+”“森林+”“创新+”“文旅+”五“+”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成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图片

今年,增城区则高标准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取更多“国字号”平台落地增城,做好荔枝、迟菜心、丝苗米等“土特产”文章;深化与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合作,打造具有增城特色的“伏羲农场”;将“发展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新业态,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潜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7:1”。

从化、增城区作为广州“环两山引领区”,“文旅+”正发挥关键赋能功效,已实践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推动城乡互促共进,实现“城乡融合”。如从化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从化流溪国际乡村运动公园,重点布局全山地运动公园、专业越野赛道、户外亲子健身运动等休闲业态,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文体旅产业体系;增城区去年接待游客3492万人次、增长63%,旅游收入240亿元、增长38%。

3

“乡愁”与“网红”的双重赋能

广东的乡村大地上,节假日里正“长”满了城里人,在“留住乡愁”的乡村中,“下乡”的年轻人以独特的方式体验中国式的乡村生活。

图片

清远古称“山国”,自古占据“三省通衢,北江要塞”的重要地理位置,韩愈笔下的“吾州之山水名天下”至今仍存至多乡村璞玉。2024年12月,清远江陂洞村的“和秧合社”农文旅项目首开区开业,由广东省唯一以旅游为主业的省属国企——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打造。项目负责人介绍:“和秧合社是广东首个乡村文旅项目,拥有和秧别院、庭里院外·田野厨房、乡村文化客厅‘和秧集’和主题农场‘亩叽岛’。我们以‘留住乡愁’为理念,吸引年轻人体验采茶、撒野音乐会、‘BongBong’田野活动。2025年‘五一’假期,项目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0%。业界评价其为“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广东老牌国企的项目,和秧合社以年轻新颖的方式运营。南都记者从其官方渠道了解到,和秧合社亩叽岛IP表情包专辑“BongBong小岛日常”已上线,共鸣年轻游客的“情绪价值”,据介绍,BongBong是亩叽岛的“原住民”,是一名“新农豚”,是一枚农业小能手。名字“BongBong”是其跳入水中的声音,也是BongBong一天当中最喜欢的事情。

图片

清远古龙峡景区则通过“网红”效应赋能乡村振兴。古龙峡生态娱乐有限公司、清远天开文旅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国澄表示:“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166万人次,营业收入1.89亿元,占清远本地市场55%。我们为当地民众创造就业岗位超千人,帮助村民年均收入增长超2万元,较景区开业前增10倍,带动周边酒店、农家乐、民宿、饭店、特产店等食、住、行、娱、购、游一条龙的全产业链发展。”温国澄补充道:景区还开设“非遗街区”“古龙墟市”,通过非遗展示、墟市集市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图片


4

宜居宜业宜游,打造“美丽乡村”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广东也有成功实践,茂名市就以生态为依托、特产为引擎、文化为支撑、旅游为载体、市场为导向,打造出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项目。

近年来,信宜市山水双合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利用“三华李之乡”的产业优势,既丰富了三华李的种植、水果加工、手信销售等,又从生态景观着手,在保持完整的乡村风貌和农林环境基础上开发村域空间资源,结合人居环境改造,自然景观开发,形成“南北贯通,山水互融;农旅叠合,人文交汇”的全新文旅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文化、农业深度交融,打造更立体的产业结构,全身心、全感官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图片

“信宜市山水双合”项目的总经理由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4 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广东山海连合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周钰担任,他告诉南都记者:项目保留了本土元素“真山水、原生态”的岭南乡村特色风貌,建设完成双合河畔文创街、乡村度假酒店、乡村餐厅、双合公益图书馆、双合大学堂、百草园、双合记忆馆、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项目。在生态人居建设中,项目整治乡村垃圾,设置垃圾处理站和分类垃圾桶;推广污水处理新技术,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关键在于农业现代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高效精致农业,增强三华李产业竞争力。

周钰强调,项目以生态山水为资源,将传统农耕升级为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登山康体等高附加值业态。截至2024年5月,项目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月均游客逾10万人次,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

山水双合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协作。周钰表示,“坚持村民在项目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合作等方式实现利益共享,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他补充道:“村民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和热情,愿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

周钰分析,项目的示范性在于政府、企业、村民的协同发力:“政府主导规划和资源整合,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以钱排镇双合村为示范点,项目打造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样板,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新农村建设标杆。项目规划周期为20年,旨在深化产业融合,拓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模式。

图片

这位90后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还在深耕另一个项目——马安竹海高山旅居乡村振兴项目。这是一个集竹海观光、竹乡休闲、竹林避暑、度假疗养、生态科普、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广东省高山度假旅游目的地。南都记者了解到,该项目以“政府+企业”合作的模式,由钧明集团与信宜市政府共同出资2.4亿元打造,政府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企业植入业态,目标打造世界级高山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图片

乡村振兴如何才可以频出精品?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柯碧去年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曾解答:作为农业大市,茂名坚持向“特色资源”要动力,依托荔枝、龙眼、三华李、化橘红、沉香、罗非鱼和“高凉菜”等组成的“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等特色农业文化优势打造“五棵树一条鱼”全产业链。比如在发展荔枝特色文旅方面,提升荔枝文化旅游区的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柏桥荔博园”,推进“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提质升级工程;进一步彰显“山海并茂 好心闻名”旅游品牌影响力,通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向全国推介茂名荔枝文化,讲好茂名荔枝故事。

5

“住+N”多样化模式,激发乡村民宿新活力

图片

“我们从4月春茶季开始接待以来,节假日民宿都是爆满的,很多珠三角的客人来到茶园体验采茶、制茶,做各种茶相关的体验。”韶关翁源珠江源茶香民宿主程伟鑫兴奋地告诉南都记者。“民宿客人基本60%以上都是‘回头客’,多数还会带着朋友一起过来。”

程伟鑫是“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的首期班学员,在她眼里,“民宿是给乡村一个展现的窗口,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很怕去景区人挤人,选择来到乡村的民宿,就是为了清净;还能带着孩子体验一些不一样的生活。”

图片

据介绍,珠江源茶香民宿在住宿的基础上围绕茶产业开展了“茶研学,采茶、制茶、手工茶皂”等主题,除了珠三角的家庭会过来玩之外,有一些研学机构会有合作,还有公司的小规模团建围炉煮茶、客家擂茶等融合的文旅活动。

图片

随着广东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广东乡村民宿成绩斐然。如与佛山市图书馆共建的佛山聚星里民宿,发展了“聚星里民宿图书馆&易本书家藏图书馆”,其“旅图·晓读”夜宿IP就深受游客喜爱。广东民宿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旅游协会民宿分会秘书长徐灵枝告诉南都记者:“2019年,广东省率先出台国内首部省级民宿管理规章《广东省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系统地对民宿的开办条件与程序、经营规范、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配套推出全国首个省域民宿品牌标识;启用‘广东省旅游民宿管理系统’,通过统一旅游民宿标识、应用信息化监管等方式加强旅游民宿管理。”

图片

他分析,广东民宿推动乡村旅游住宿业与文化、农业、体育、教育、科技、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行“民宿+”(民宿+特产、民宿+展示、民宿+文创、民宿+民俗等)发展模式,形成以民宿为核心特色的旅游度假区,形成“住+N”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6

青年创业,激活乡村运营新动能

2025年,团清远市委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举办2025年“创青春”广东“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市赛暨清远市乡村运营青年创业大赛。该大赛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赋能+高校支撑+社会参与”的四维联动机制,为全省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清远经验”。

团清远市委制定了《广东省职教城(清远)大学生创新创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出了《清远共青团“青链计划”:构建粤北青年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到2027年,推动并建成省职教城电商直播培训基地。面向职教城大学生开展“领头雁”培育项目,计划培训 1000 人次,重点培育50名“兴乡”创业青年。每年支持超300名青年搭建电商直播账号并取得中高级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认证,培育50个活跃电商账号进行农文旅融合创业就业。邀请10000 名大学生走进乡村、走进工业园区,培养一批讲好清远故事青年大学生,推动职教城大学生了解清远、认识清远、爱上清远、留在清远,进一步提高省职教城大学生留清率。并通过“揭榜领题”产教融合机制、“零息创业贷”特色路径,撬动超千万元资金、孵化367个创业项目,形成“高校青年入乡、技能人才兴乡、文化IP活乡”的粤北振兴新模式‌。

据官方数据,‌清远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清远路径”,通过建立9011个乡村运营人才库、9829个资源库和3359个项目库,有效解决了“谁来运营”“运营什么”“怎样运营”三大问题。全市已谋划1147个乡村运营项目,实施推进655个,项目资金超17.95亿元,吸引6049名返乡人员,带动8.56万农户增收。

云浮市以“青创助力百千万 兴乡赋能县镇村”为主题,面向高校在读大学生、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返乡青年创业者等拥有创业想法或有创业项目的青年人群,举办兴乡青年创业大赛暨第二届“市长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聚焦智慧新农业和乡村新业态,激励青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清远和云浮的青年创业实践,展现了“高校青年入乡、技能人才兴乡、文化IP活乡”的粤北振兴新模式。

建议与展望

不能粗暴简单地进行“1+1”

图片

以“文旅+乡村振兴”毕竟是新生事物,多数地市、项目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新的融合“业态”,需要多部门、多人才共同协调发力;加之粤东西北、珠三角等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仍存在经验不足、发展不充分的难题。

业界分析,首先是部分地区对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人文资源的挖掘不足,难以与当地乡村特色产业作恰当的连接,限制了乡村价值的充分释放;其次是资金方或从业者对乡村发展缺乏信心和耐心,担心发展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有变故;其三是乡村人才仍是极大的制约因素,虽“回乡创业”人才有所增加,但较难引入专业人才,也难发展乡村多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最后是缺乏“长期主义”的坚持,部分项目“半途而废”,或前期规划设计不合理,“缺乏游客之后经营难以为继”,乃至荒芜凋敝。

图片

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协会、广东省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晏曾节认为,“文旅+乡村振兴”,实现内在逻辑和外部产业形态的融合赋能可以有很多理解和方向,因此,示范引领和工作路径指引是关键。典型案例和案例背后的逻辑之展示更具备可操作性,关键是要让基层一线的干部找到工作方法,避免粗暴简单地进行“1+1”。

至于具体的乡村休闲产业的打造法则,他建议“构建智慧产业生态,利用数字化手段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如惠来英歌舞、非遗技艺,开发AR/VR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文旅产品吸引力;同时进行品牌化塑造,以“惠来五宝”为范例,整合县域资源,统一标识、品质标准和宣传推广,打造高辨识度区域IP;结合地方文化,如开平碉楼、雷州海洋牧场,将农耕文化、红色资源融入品牌叙事,通过纪录片、节庆活动(如中山市横栏镇“村BA”)提升品牌传播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广东可进一步释放文旅+乡村振兴的潜力。

从广州“环两山”的产业集群到清远“和秧合社”的乡愁体验,从茂名山水双合的生态蝶变到韶关民宿的蓬勃发展,再到清远、云浮的青年创业热潮,广东“文旅+乡村振兴”正以文化为根、产业为翼,探索一条宜居宜业富民之路。未来,广东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美画卷,让粤美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


策划统筹:贺蓓

编辑统筹:彭思敏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彭思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