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这一悄然攀升的“隐形杀手”,正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早期发现的大肠癌治愈率可达90%,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广州市日前启动大肠癌基因筛查试点项目,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和前沿技术应用,构建“防筛诊治康”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为全国癌症早筛提供创新样本。
无声的威胁:大肠癌高发背后的健康危机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以年均4.2%的速度攀升,广州作为人口密集的超大城市,防控形势尤为紧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汪建平教授介绍,大肠癌筛查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经济、最有效的癌症筛查手段之一。与常规大肠癌筛查项目问卷评估、粪便隐血检测等初筛手段相比,大肠癌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对早期大肠癌特异性高,更加精准,能发现更多的早期肠癌和癌前病变,同时样本易于保存,更适合人群社区筛查。
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早筛的认知不足。黄埔区文冲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透露,去年筛查中,不少无症状居民被检出癌前病变,经及时干预后康复。“早筛不仅能救命,还能大幅减轻治疗痛苦和经济负担。”一位曾通过筛查发现早期病变的居民现身说法。然而,传统筛查手段如问卷评估、粪便隐血检测存在灵敏度低、依从性差等短板,导致大量潜在风险人群被遗漏。
技术破局:基因检测让“早发现”更精准
传统肠镜筛查因其侵入性等因素往往带来筛查对象依从性不高的问题。寻求一种更为微创甚至无创,且筛查准确性又高的检测方法成为破局关键。
广州市引入的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给出了答案。“该技术对早期大肠癌特异性高达90%,能精准识别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且采样便捷,更适合大规模社区筛查。”
黄埔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五位一体’服务体系——智能预约、无忧采样、极速检测、绿通诊疗和终身守护,确保筛查高效落地。”在黄埔区试点中,居民仅需居家完成粪便采样,样本即可通过物流送至实验室,7个工作日内获取报告。阳性患者可直接通过绿色通道接受肠镜确诊,避免传统流程中的漫长等待。
据了解,本次筛查引入了广州生物医药企业康立明生物自主研发的无创、精准的粪便SDC2基因检测新技术,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倡议及全社会参与的方式,结合肠镜检查保险支付保障,打造“防筛诊治康”全链条闭环管理的大肠癌防控体系。康立明生物董事长邹鸿志表示,企业一定把这个任务百分百完成好,并在之前黄埔、增城区筛查项目的经验基础上做得更好,助力广州市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技术的革新不仅提升了筛查效率,更降低了医疗成本。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共担费用,居民无需支付任何检测费用。数据显示,2024年黄埔、增城试点中,基因筛查阳性患者的肠镜依从率达72%,远超传统筛查的30%,真正实现了“筛得准、跟得上、治得早”。
多方共治:织密癌症防控网络
“癌症防控不是医疗机构‘单打独斗’,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广州的大肠癌防控筛查项目也已开展10年,在此基础上,在花都、黄埔、增城3个区新增大肠癌粪便基因筛查民生项目试点,面向试点区50-74岁的居民开展。项目具有筛查技术精准度高,动员模式创新,筛查费用多方共担、居民零支付等优点,实现了大肠癌防控从预防、筛查、诊断,到后续治疗、跟踪随访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是广州市在肠癌筛查方面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
在文冲·幸福里宣传活动现场,无人驾驶筛查宣传车、健肠活力操演示、肠道健康义诊等多元形式,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系统为居民登记信息、发放采样盒,并演示居家采样操作。“从领取工具到获取报告,全程线上跟踪,老人也能轻松完成。”一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定点医院则承担起后续诊疗重任。阳性患者可在48小时内预约肠镜检查,确诊后由三甲医院专家制定治疗方案,社区医疗机构负责术后随访和健康管理。这种“筛-诊-治-管”闭环模式,不仅缩短了诊疗路径,更将防控关口前移至“癌前病变”阶段。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