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小伙姜昭鹏为救同学,春季高考语文缺考一事引发关注。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称2025年5月10日当天早上,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考生姜某在与同学乘车赴考点途中,因抢救并护送突发心梗的同学就医耽误参加首场语文考试。当地教育招生考试单位和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核实情况属实。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
消息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在此之前,不少网友呼吁对其免考,而有关部门选择启用副题,背后考量值得深思。
姜昭鹏在赴考途中,同学突发心梗并心脏骤停,他毫不犹豫地实施心肺复苏,网约车司机王涛也连闯红灯紧急送医。最终同学脱离生命危险,可姜昭鹏却错过了考试入场时间。
高考于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姜昭鹏不计个人得失的善举让人动容,无疑值得全社会褒扬。当地官方在核实后向姜昭鹏和一同救人的司机王涛颁发“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证书并给予现金奖励,可谓实至名归。
但显而易见者在于,对当事人来说,错失高考机会,必然是一大遗憾。因此,在事情曝光后,网友们纷纷为他争取考试机会,“破格录取”“免考”等呼声不断。在不少网友看来,姜昭鹏在危急时刻展现出的高尚品德,已完成一场“道德满分考试”,理应得到特殊对待。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最终决定启用副题为其安排考试,而非部分网友所呼吁的免考,应该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策。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其公平性至关重要。若轻易开启免考先例,难免引发对规则严肃性的质疑,甚至可能给一些人提供钻空子的机会,损害高考的公信力。
而按照高考相关规定,副题本就是为应对意外情况而设。此次用于姜昭鹏的特殊情况,既没有打破“高考不补考”的大规则,又保障了他的考试权益。这一处理方式既维护了制度权威,也体现了对善行的尊重。
前不久,新疆女辅警布帕太姆救人事件也引来广泛讨论。当时有网友在感动之余建议让其转正,而官方回应称辅警“转正”有严格条件和认定程序。这一回应得到了舆论的肯定,因为它体现了对规则的坚守,而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石,若随意突破,会导致公平的天平失衡。
当然,坚守规则并不意味着忽视见义勇为者的付出和牺牲。对他们的褒奖能激励更多人在他人危难时伸出援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现在,在官方对姜昭鹏的救人善举给予见义勇为性质认定之后,拿出物质奖励,又为其安排补考,是对其个人道德行为的肯定,也是对社会正能量的激励。这种处理方式既符合公众善待见义勇为者的期望,也维护了考试制度的完整性,体现了特殊情况下予以人性化应对但不破坏普遍性规则的智慧。
多个案例提醒,对见义勇为者的褒奖既要有利于劝善,也要注意遵守规则。在网络声音沸腾的环境中,做好这种平衡确实不易,但也必须坚持。毕竟规则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一旦轻易打破,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