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职场 “新同事”,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5月16日,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开启为期两天的第二届科技节,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科学实验等前沿领域,联动国内头部科技企业、本地知名科技企业及院校,探索“AI+教育”创新实践。
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创始人、理事长、总校长黄翔介绍,从新学期开始,全校范围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个孩子都将系统学习 AI 思维、编程基础与技术伦理。“这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我们为每个孩子准备的‘未来生存必修课’。”
全校范围将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将科创落地为“可触摸的教育”
在科技节开幕式,上演了一场由数字人演绎历史与未来对话的“AI舞台剧”,打破科技与人文的界限,体现“用AI守护文化根脉”的核心理念。在弘科未来校园里,可以看到真实场景赋能:特斯拉Cybertruck展示、NASA支持的“未来之城建造计划”,让学生直观体验新能源汽车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型等;学生还可以通过“脑机智慧课堂”实时生成思维3D图谱,将抽象的AI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学习工具;还有AI与人文融合活动,AI古诗文创作大赛,学生用AI生成诗歌并解析算法逻辑……
开幕式上演“AI舞台剧”。
此外,在科技节中,学生们还能进行“星际机器人探索之旅”——操控 VEC IQ、VEX V5RC 等多种机器人,体验OpenCV视觉机器臂与数字电路,模拟火星探索,3D打印创意作品;参加“人工智能对战擂台”——与星火智能体、数字人分身互动,体验未来派、小飞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和象棋机器人对弈,观看 AI 实验秀;走进“趣味编程冒险世界”——玩切水果、飞镖、踢足球等编程游戏,操控机器狗等多种机器人协同作战等多个科技节科创项目 。
科技节举行各种科技项目活动。
黄翔介绍,学校第二届科技节主题为“We Make The Future 弘科未来x人工智能”,将未来场景搬到校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未来世界的“共建者”。通过科技节,不仅展示学校在科技、AI赋能学科和师生教学、学习上的成果,更重要是激发孩子们探索兴趣,将科创落地为“可触摸的教育”,培养学生“用科技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学校将科创落地为“可触摸的教育”。
培养学生“人机协同”系统思维
据悉,本届弘科未来学校科技节还联动国内头部科技企业、本地知名科技企业及院校,通过成果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示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当天,火星蜂巢实验室联合创始人、STEMHUB联合创始人胡晓贇也来到了现场,并且带来了机器人课程展示、火星探索课程等。
科技节开幕式上,科技校企授牌仪式举行。
胡晓贇介绍,项目给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设计一套火星课程体系,让孩子从任务设计到实践中,体会人类如何从地球到火星的一个个任务与探索,让孩子在课程中既有沉浸感,也有故事线。让孩子通过编程算法来控制一个机械臂,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还有水下机器人课程,让孩子通过3D打印电路焊接组装,完成一个小型的水下机器人,在水里面做各种的监测任务。
学生现场进行科技任务探索。
“我们说的科技教育,分为校园内和校园外,在校园内有学校提供人工智能的通识课,在校园外学生走近科技企业看到前沿科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大帮助。” 胡晓贇说。
学生现场进行科技任务探索。
对此,黄翔介绍,本届科技节联动国内头部科技企业走进校园,遵循产业与教育协同的逻辑,比如通过展示特斯拉Cybertruck,展示新能源汽车技术,让学生理解AI在碳中和目标中的角色,而不仅仅关注“酷炫外观”。通过VEX机器人对战、OpenCV视觉机器臂等互动,不仅能训练师生编程技能,更培养“人机协同”的系统思维;通过“AI实验秀”揭示算法偏见案例,结合“数字人分身对话”探讨技术伦理,强化“科技向善”的责任教育。
学校创始人黄翔引领学生进行科技探索。
让每个孩子在智能时代走出有温度的创新之路
黄翔提出,当下技术正以指数级速度迭代,教育者的当务之急,不是焦虑于技术的冲击,而是要重新思考:教育的土壤该如何改良,才能孕育出适应未来的能力之种?
学生在科技节中探索。
他表示,展望未来,理想中的教育场景应当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AI 凭借强大算力快速处理信息,而教师以丰富经验启迪学生智慧;算法基于数据优化学习路径,而教育者的仁爱之心为成长定义方向;技术不断扩展认知与实践的可能,而人文精神始终守护着教育的价值底线;人机合作连接起全球知识网络,而人类的创造力最终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学生在科技节中探索。
对此,从新学期开始,弘科未来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个孩子都将系统学习 AI 思维、编程基础与技术伦理。黄翔介绍,通过AI课程培养学生跨领域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敏锐力、跨界融合的创造力、攻坚克难的应变力,而科技创新课程与实践活动,正是培育这些核心能力的沃土。
学生在科技节中探索。
中山市弘科未来学校执行校长、高中部校长何晋中提出,编程和AI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更好解决数学压轴题;科技节中的机器人设计涉及物理力学,有助于学生加深课本知识理解。目前中考高考越来越注重探究题,科技节中的一些项目式学习,比如未来之城建造计划,锻炼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多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科技教育不是加分项,而是必备能力”——它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活学活用”。
学生在科技节中探索。
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胡子冠表示,弘科未来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第二届科技节精心谋划,大咖云集,主题突出,必将有力地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更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学生在科技节中探索。
教育科技革新者、恩孚科技创始人补淼女士分享了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她希望弘科未来的学生们永远保持三种“原始”能力——提问的能力、感受的能力、“犯错”的能力。“技术会不断刷新,但人性的温度永远需要你们来守护。”
学生在科技节中探索。
黄翔表示,弘科作为一所以科技为鲜明标签的学校,始终以创新为驱动,在教育探索之路上不断升级迭代。“唯有让教育聚焦‘AI需要人类’的独特价值,才能让每个孩子在智能时代,走出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创新之路。”
学校创始人黄翔引领学生进行科技探索。
文/侯玉晓 黄蔚淳
图片由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