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六馆长探讨博物馆未来如何"应变"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5-05-18 07:38

图片2025年5月18日南方都市报A01版。


图片

2025年5月18日南方都市报A1011版。

图片

2025年5月18日南方都市报A12版。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需重新确定自身角色,广东作为文化大省,其各重点博物馆、美术馆在这一主题下有着丰富的实践与思考。南方都市报推出“5·18 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长同题问答”,从“掌门人”角度探讨广东各博物馆、美术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会长吴凌云

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

答问1: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身处其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是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文明融合与冲突在不断地加剧;二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三是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博物馆的效率和功能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在我看来,博物馆应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和场所,让不同文明、不同社会、不同宗教、不同群体对历史对人群关系的不同处理模式在这里得以展现。这要求我们的视野比以前更博大、更精深,既要了解自己,了解过去,也关注当下,关注域外,我一直强调博物馆人要有人类学的视野。其次,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方式也在改变,以前是高高在上的,现在已经转变为平等对话式的。再者,博物馆输出知识的技术也在变化,过去是靠人工讲解,现在有机器人讲解,及研学等多种形式。

答问2:

广州博物馆承担着弘扬和传播广州历史文化、延续广州历史文脉、讲好广州故事的时代责任和使命。首先,我们利用镇海楼做了广州基本通史陈列,也做过“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等。其二,我们也在关注文明的诠释,比如“人间镜像——广州汉晋墓葬的生命叙事”直面汉晋时期广州人对于“生与死”的物质观念和精神观念。

广州博物馆作为第一批广州市文创试点单位,一直积极与社会上的专业设计机构合作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这些从博物馆众多IP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不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迎合了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想法。

答问3:

近年来的“读懂广州系列文物展”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并连续三年在业内获得多项殊荣。策展的同时,我们也对馆藏文物进行不同层面的整理和研究,以每年4—5本书的规模付梓出版,既有《广州博物馆藏广彩瓷器》《广州博物馆藏广式家具》等专业书籍,也有《穿粤记——发现广州宝藏》这样的普及读物。宣教方面,“消失的名菜”系列活动获得了“2023年广东十大广旅高质量发展探路先锋案例”称号。我们还与岭南古籍出版社联名推出《文物里的中国色:广州博物馆2025周历》,很受欢迎。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但现有场馆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广州博物馆的发展。我们馆现藏文物超过13.5万件,藏品类型多达73类,但现有展陈面积仅800㎡左右,每年藏品展出率不到1%,绝大部分藏品不得不深藏于文物库房。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早于2022年立项的广州博物馆新馆能建成开放,助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

探索社会化运营,创新消费场景

答问1:

博物馆与美术馆是艺术的保护者、收藏者、传播者、活化与更新者。中国一直都在快速、向好的变化中,我们有拥有博物馆和美术馆合一的难得资源,正是今天快速变化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底气和机遇。特别是2023年新馆开馆,标志着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完成划时代升级。今年迎来成立第68年,我们将秉持简单、高端、创新、好玩的工作理念,立足大湾区,放眼世界,搭建可以无限延伸的平台,欢迎广大市民、游客的到来。

答问2:

博物馆代表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沉淀,美术馆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未来与升腾。一方面我们将主动拥抱快速变化的社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热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坚守不变的初心,守住以人为本的底色,以期成为都市的新“桃花源”,成为在“快速多变”下人们得以缓冲的心灵港湾,成为集文化展示、生活、社交、创造为一体的可持续文化生态场域。

首先,展览策划方面不断创新,比如以“千年瑰宝、岭南芳华”为主题的开馆大展汇聚1100余件院藏精品,还通过实物展陈和数字化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此外,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展览,如“韩美林艺术展”“解密达芬奇”等,展览数量和观众满意度均达到了历史新高。

其次,通过公共教育活动,如学术论坛、讲座、导赏活动、特殊群体活动、“博物馆小镇”活动等,以沉浸式场景和文博摊位,为观众提供丰富的文博体验。同时,博物院还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通过直播等方式,拓宽宣传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社会化运营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通过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成为广州市首批13家文创试点单位之一。博物院通过公开招租等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负责文创书店、咖啡饮品等适销品的经营,创新了消费场景,提升了消费体验。同时,引进收费展览,与意大利达芬奇学院合作“解密达芬奇”特展,进一步拓宽了收入来源,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文化IP+科技+商业”的生态链。今年5月,我们与花园酒店推出联名款端午礼盒,包装设计融入了馆藏的居廉绘画《并蒂莲》,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附加值。

答问3: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立足馆藏,赓续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不断推出艺术与人文、科技、音乐等方面多元跨界融合的展览和公教活动。我院也积极实践分层服务,以更好满足各个群体的文化需求,持续倾听观众声音,举办观众参与度高的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给。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

答问1:

对广东美术馆而言,这一主题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与挑战:首先是文化身份的重构与全球化视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既要深挖岭南文化基因,又需通过国际展览推动跨文明对话,这对策展能力和国际合作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社会责任的深化。美术馆需从“文化殿堂”转向“公共空间”,例如通过“三馆合一”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并借助公共教育让艺术与社区、教育深度融合。最后是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融合。当前观众对互动性、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尝试将AR技术、虚拟现实融入传统艺术展示,但如何在技术上持续迭代并平衡艺术本质,仍需探索。  

答问2:

在展览策划方面,一方面从单一艺术史叙事转向跨学科融合。例如“往来千载一悲鸿:徐悲鸿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展”“觉醒时代”等展览,结合了历史、科技与社会变革,通过文献、影像等多媒介重构20世纪艺术面貌。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协作,引入海外顶级资源,如新馆的开馆大展“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等,同时我们还将岭南艺术推向国际,形成双向对话。在教育活动方面,一是观众分层,面对儿童、青少年、学生、艺术爱好者、老年人、特殊人群等不同社会群体,我们设计推出了不同形式工作坊、互动活动、导览活动等,进行个性化“定制”的公共教育。二是进行社会联动,比如与学校、社区合作,让艺术下沉至基层,让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在运营管理方面,离不开智慧化升级和资源整合,同时通过“三馆合一”模式,与文学馆、非遗馆共享空间与受众,形成文化服务合力。

答问3:

美术馆不是一座冷冰冰的“艺术仓库”,而应该成为一座有温度、有呼吸的“城市客厅”。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倾听观众的声音,并尝试用更理解的方式回应这些期待:广东美术馆新馆的建成、“一馆两区”运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对于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递上的一份完整“答卷”,是一个全新开始。在开馆一年中,我们推出多元化展览:既有国际大师展,又有本土艺术大家的展示,兼顾研究性和通俗性,还探索了沉浸式和多样化的展出方式。又打造和推出“馆长带你看展览”等品牌活动以及一系列工作坊、讲座、美育课堂,搭建艺术和大众的桥梁。观众在美术馆的体验,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此设置了专门的沉浸式展厅,同时在展陈中增加场景搭建,满足观众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期待。对于预约、入馆、观众服务、硬件配套等,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不断完善。

在未来,以“守正创新”为内核,继续在快速变迁中搭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桥梁,将文化服务延伸至城市角落,并进一步打造永不闭馆的线上空间,让艺术真正成为公众生活的“呼吸与脉搏”,把美术馆真正建设成当代人的“心灵家园”。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

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

答问1:

广美美术馆是拥有67年历史的公立大学美术馆,从最初服务于美院教学研究和师生作品陈列,到今天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走过比较曲折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我们围绕丰富的近现代藏品,将广州开放的口岸历史和艺术史研究视角叠加起来共同观看,尝试发掘一些过去忽略的艺术叙述,比如区域内众多的海外华人华侨艺术家。近代以来广州得风气之先,艺术家具有全球流动的观念和能力,对于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已经策划了几个特色展,如“跨越太平洋:早期粤籍留美艺术家研究展”(2022)“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2023)等,希望将离散作为理解世界的思考入口。

答问2:

作为大学美术馆,肯定有一部分工作内容关于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推介。无论是毕业展、教学成果展,都会要求他们匹配一定的研究策展视角,不只展现成果,还要加入问题意识和教学经验的分享,推动他们去和更多相关领域的公众对话。我们在规划展览时,也会兼顾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带来国际和国内艺术界前沿的创作。人工智能发展紧迫,美院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是对所有师生的挑战,美术馆今后也会侧重数字美术馆的建设。

泛东南亚研究展览序列,是我们馆的特色品牌项目,推介来自亚洲文化内部的思辨性作品,呈现出亚洲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面貌。我们会在接下来三年里继续推出不少于6个专题组成的“展览流”,这种随机应变的“展览流”方法,对于不确定的当下和未来世界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策略上的可行性。同时,希望以“展览流”方式邀请师生和观众深度参与,激活背靠大学所拥有的研究和学术资源,加强影响力,我们会推出深入的讲座、对话,而不只是提供景观式的展览震撼。与之平行的“潮汐”项目,尝试把公共活动推广到珠三角地区的青年空间、替代性空间里合作发声,希望展览可以像发动机,让当代艺术的力量通过展览的驱动,真正地让参与者所提出的问题、所带来的讨论产生广泛影响。

答问3:

立足区域艺术,是广美美术馆发展的学术原则之一。这些年我们尝试与区域内其他美术馆和博物馆合作,联接优势学术资源与研究力量,推动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多维度合作。比如和广东美术馆之间的藏品互借,与广州海事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在展览、藏品、公教和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接下来,希望可以推动与大湾区专业机构里的研究员、策展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比如今年我们会和亚洲艺术文献库的国际艺术家讲座进行合作,争取把一些更具国际视野的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带给国内观众。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

从文化传播者转化为文化生产者

答问1:

面对外部世界的快速变化,博物馆更应以“不变应万变”,以淡定但积极的态度应对。淡定是指博物馆人要坚守住的东西——保持文物保护事业的底线,不为外部纷扰和快速变幻扰乱了自己的行业阵脚。积极的态度是要对变化持有敏锐的嗅觉,主动接受和积极应对,积极利用新技术,谋求创新式发展,而不是消极抵抗,躺平静观。曾经有人把博物馆比作“历史的容器”或“过去的墓碑”,我从来不这样认为,因为无论中西,博物馆产生之始就是具有智识启蒙的作用,并不只是简单的“文物、古物的保管”功能。在未来,博物馆将从文化的传播者转化为文化的生产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引擎。

答问2:

策展方面,改变单方面的输出,而是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激发观众主动思考和合理推测,而获得观展认识。比如“寻迹羊城”展览,对于新发掘出土的文物和遗迹现象,我们更多是客观呈现,鼓励观众根据线索给出自己的猜测和结论。这种尝试我们会持续进行下去;在教育方面,我们一直充分发挥“考古+博物馆”资源优势,策划实施“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系列活动、广州考古工地研学、公众考古体验探索营、多学科考古研学(包括植物考古研学、人骨实验室考古研学、动物考古研学、冶金考古研学等)、广州文物径研学等公众考古教育项目,探索研学市场化发展新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面向更广泛群体开展定制化服务。

答问3:

我们一直积极发挥在地作用、服务社区。身处小谷围岛大学城片区,我们与长洲岛兄弟单位联合了岛内近十家文博场馆成立了双岛博物馆联盟;对大学城片区的十所高等教育机构和中学,定期开展送课送展送讲座等活动;对番禺区特殊人群开展特殊教育服务,为在地志愿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和学习培训等,有效缓解了广州市文化场馆在中心城区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将展厅内的静态陈列转变为动态服务,将有限的展厅推向无限的城市社区,让考古成果更广泛地被获知和利用。


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王芳

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能力

答问1:

最主要的就是数字化赋能博物馆,AI技术非常厉害,博物馆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博物馆面临的挑战还有生存问题,不被社会淘汰。今年我们也在积极开发文创,同时做收费特展,减少财政压力。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博物馆如何找准定位,把握机会,需要我们博物馆人积极探索,不是说没钱就不干了,而要提升博物馆自身的造血能力。

答问2:

在展览策划方面,我们注重互动性,在50平方米的范围内,不仅需要有文字有文物,还有阐释视频和互动,让观众立体感受展览。在教育活动方面,今年4月我们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开发区小学做过研学活动,博物馆人变成NPC,给孩子们分配任务,设置挑战,孩子们收获很大。在运营管理方面,我们探讨南海神庙的夜间开放。因为广州夏天很热,如果白天来参观经常热得一身汗。夜间开放不仅是参观,更是夜游,会有演出、数字化的东西加入。

答问3:

今年5·18,我们启动了第二届广东省“数字海丝”线上策展大赛,鼓励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利用虚拟现实、3D建模等技术,依托广州海事博物馆开放的文物数字资源,设计互动展览,让千年商港的繁华在云端“复活”。这一赛事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参与文化共创的平台,更成为博物馆突破物理边界、拓展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实践。比赛面向全球范围,去年有140多个学校组团参与,效果非常好,获得第一名的是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博士生们。

年轻人不仅是博物馆的参观者,也是博物馆未来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今年我们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实验中学、广州市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共同开启“走进考古 再现历史”学生策展人活动。项目依托黄埔区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策划考古成果展,将策展的重任交给广州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分组实施。此外,暑假我们也会推出关注学生成长的研学活动。希望博物馆的变化可以惠及更多人,让大家感受到博物馆并不闷,而是一个有活力很好玩,有创造力的地方。


策划:宋爽 周佩文

统筹:周佩文 朱蓉婷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周佩文 许晓蕾

实习生 童茵祺 何梦怡



编辑:杨存海

设计:章玲


图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