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噪音扰民陷困局!深圳如何破题?代表、专家联袂献策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5-05-19 11:24
图片

螺旋桨轰鸣划破城市宁静,居民楼化身"声浪共振箱"!深圳部分区域居民长期受直升机噪音困扰,记者近日走访多个直升机高频途经区域,发现低空噪声污染正演变为“新型城市病”。面对市民日益强烈的"安静权"主张,深圳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声环境保护?奥一新闻记者邀请到多位专家、人大代表,围绕优化低空飞行路径、科学规划起降点位、构建噪声动态监测体系、推进地方立法完善等综合治理策略,在蓝天经济与宜居宁静城市建设间寻找平衡点。

图片

专家建言

如何实现“飞得高、飞得稳、飞得远”?
专家建言立法技术协同治理

袁方成:前置治理 让低空飞行“高稳静”

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袁方成指出,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看,低空噪声污染具有持续性、动态性与扩散性等特征,传统的被动响应式监管难以有效覆盖。深圳可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嵌入、可持续的治理机制,提供先行经验和示范路径。

袁方成提到,首先,考虑设计“法治—技术—平台”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治理规则。立法层面,建议参照苏州等地实践,尽快制定《深圳市低空飞行噪声控制条例》,将垂直起降点、航线设计、飞行时段管理、起降频率限制等纳入法定监管框架,构建具有强制效力的噪声治理基线。技术层面,推动高性能旋翼静音设计、弹性飞行调度系统与低噪路线智能优化模型的研发应用。平台层面,搭建“低空环境数据共享平台”,推动交通、生态、住建、应急等部门间的信息联通与协同治理,构建噪声治理的共治机制。

其次,完善和创新“动态协商—分级管控—响应闭环”的治理机制。城市空间具有高度异质性,噪声容忍阈值在居住区、工业区、教育医疗机构周边差异明显。通过“街道—社区—企业”联动平台,建立动态协商机制,形成飞行方案调整、噪声监测透明化、社区参与评估的复合治理流程。同时,设立“低空噪声响应闭环系统”,将居民投诉、飞行轨迹、噪声数据进行空间化匹配,推动治理响应从“滞后补偿”向“预警调控”转变。

最后,将低空噪声治理纳入“产业政策—城市战略—公共治理”协同治理体系。低空噪声治理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城市战略选择与治理模式创新的体现。深圳可考虑将直升机与eVTOL噪声管控作为科技治理试验场,鼓励产业链企业围绕“安静城市”概念展开产品创新、场景落地和公共价值对接。此外,探索将低空噪声管控纳入“城市宁静指数”指标体系,使绿色、宁静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新标识。

袁方成表示,低空噪声治理不应成为产业发展的约束项,而可成为深圳迈向“高技术—高治理—高宜居”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力点和撬动点。在技术迭代、制度前置与公众参与之间建立起系统性耦合机制,真正实现“飞得高、飞得稳、飞得静”的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愿景。

图片

余磊:协同治理 构建低空噪声立体防控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城市声景研究组教授余磊提到,低空飞行器噪声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点议题。以深圳为例,近年来低空观光飞行的噪声投诉量持续上升,集中在与低空飞行距离较近的居民区,与飞行的高度及频次密切关联,低空噪音已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

其认为,系统性地掌握低空噪音十分重要,应采取前置手段予以干预,从飞行器设计、站场布局、路径规划、管理策略等方面建立体系化协同机制,降低低空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余磊指出,在飞行器设计方面,应充分重视产品的声品质,尽量使产品设计满足人们的听觉感官要求。特别对于大型载人低空飞行器,应在设计阶段将声控指标纳入产品的核心标准,保证产品的高性能,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航线空间规划层面,建立前瞻性的管理体系;在飞行器站点设计方面,由于飞行器起降阶段的噪声最为集中,场站选址应避开高层住宅密集区域,可通过城市界面构造、绿化、水体装置等兼顾美观与降噪功能的城市设计,实现对飞行器噪声源的隔离,保障居民夜间及休息时段的生活质量。

当前,城市地表噪声问题已十分严重,低空飞行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立体噪声,导致噪声问题更加复杂。特别是对于深圳这样高密度、高层住宅居多的城市,低空飞行器带来的噪声问题将更加严峻,现有噪声监管体系将面临更为严苛的挑战。而通过模拟仿真技术开展前瞻性评估,构建科学的、三位一体的城市噪声规划系统,建立智能化管理与分级响应机制,将能有效解决低空噪音带来的环境压力及社会负面效应。

余磊表示,深圳作为低空飞行器制造业的世界级重镇,应在场景应用上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建议提前建立技术、制度与公众认知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与规划,积极支持相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强化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优势。期待政府层面能够主动统筹、推动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图片

杨勤:航线优化+透明治理 守护居民“宁静权”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解决低空飞行器噪音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合理规划航线和飞行高度,尽量避免飞越居民区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其次是科学的运营管理,尤其要限制在居民休息时间的飞行,如深夜和清晨;最后,还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及时反馈处理进展,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图片

杨金铭:完善法规 引导低噪音飞行

深圳市通用航空协会创始会长杨金铭提到,直升机作为传统飞行器,本身不适合在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域飞行,一般只能在人口稀少或是救灾、医院救护等特殊场景下飞行。在人口密集区域进行的飞行活动必须是低噪音的,建议相关部门参考与环境噪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政策、法规加以引导,比如:在人口密集区域的飞行噪音不得超过70dB,瞬间或起飞噪音最高不超过90dB。此外,建议通过优化垂直起降点选址和飞行路径设计,将直升机噪音对居民区的影响降至最低。

图片

张夏阳:严定标准 航路规划“精准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张夏阳表示,深圳市人口密度大、空间资源有限,未来低空航路也必然具备密度大、航路层次多等特点。因此,政府或有关部门在起降场地、航路规划和设立时,要严格制定相关标准以实施噪声管控;飞行高度和与建筑物的距离也是影响飞行器周边气动噪声的重要因素,航空服务公司可以结合居民的起居习惯和飞行任务需求,实施飞行任务智能管控和动态调整,并在密集起降点和空中交通枢纽实现噪声智能监控。

图片

周朋:多维管控 平衡城市治理与产业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周朋表示,在直升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的噪声管控方面,其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以实现城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平衡。首先,应建立飞行器自身噪声水平的标准,参考民航飞机的做法,促使厂商在设计阶段就将噪声排放作为重要的优化指标,从源头上降低噪声产生。其次,在运营环节,可以引入噪声配额制度,通过经济激励手段鼓励企业升级降噪技术,以此换取额外的飞行额度,既推动了技术进步,又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在飞行路径规划方面,鉴于直升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特殊性,它们在起飞降落点附近往往靠近城市密集楼房,声学环境复杂,与空旷环境差异较大。因此,需要针对其复杂的运行工况和多样化的构型,优化三维飞行路线,充分挖掘降噪潜力。最后,还应加强噪声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噪声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图片

记者手记

在发展与宁静间寻找平衡

2024年,深圳无人机货运航线新增94条,相关领域链上企业超过1700家。这一蓬勃发展的态势,催生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然而,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噪音扰民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深圳城市治理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面对这一挑战,深圳需从多个维度出发,综合施策,以在发展与宁静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立法,不是给创新套上枷锁,而是为可持续发展铺设轨道。深圳应尽快通过立法,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为低空噪音治理提供法律依据。无人机噪音治理是空间资源再分配的深刻变革。当低空从自然空间转变为生产空间,立法需要像规划土地用途一样明确功能分区,像控制建筑容积率一样设定噪音容量,合理进行空间资源分配。

与此同时,深圳还需要建立“正向激励”框架,形成有利于相关企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环境。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应通过引入高性能旋翼静音设计、主动噪声抑制等技术,从源头上降低飞行器的噪声产生。同时,鼓励产业链企业围绕“宁静城市”概念展开产品创新和应用场景设计,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管理创新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深圳应建立完善的低空噪音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噪声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024年6月,宝安区率先面向无人机及eVTOL开展噪声测试,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无人机噪音扰民问题的积极回应,更是为噪音治理和航线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噪声测试只是开始,要真正解决市民“头顶上的烦恼”,一方面要打通交通、生态、住建、应急等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协同治理;另一方面,要搭建多方协商平台,让企业、居民、专家共同参与航线规划和噪音治理,凝聚噪声治理的共治力量。

在人类城市文明演进史上,每项颠覆性技术的普及都伴随着治理范式的重构。蒸汽机车轰鸣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汽车尾气污染倒逼出排放标准体系,而今无人机相关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深圳应抢抓机遇,通过立法先行、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在发展与宁静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建设成为一个宁静和谐的宜居城市。

与城市对话

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而城市的向心力由无数人和细节构成。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如何让多元治理的主体纳入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由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汇聚民间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不仅为城市凝聚共识,更实现议题的共治链——建立“议题发现—深度调研—方案共创—政策转化”全流程机制;实现多城协同体——针对跨区域治理难题,联动超大城市开展“云端会诊”;实现双向赋能场——既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厅,也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公众参与、专业建言与政策反馈的深度互动,在街巷治理中雕琢温度,在数字治理间丈量精度,让城市进化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监制:陈文定 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任笑一

统筹:陈璐璐 刘晨

学术指导:陈文 袁方成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李姗姗 蒋清君 彭峥

视频:奥一新闻记者 彭峥 刘正方 刘彦辰

设计:虢娟

编辑:蔡诗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与城市对话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