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广州”名家讲座:一针一线绣芳华,广绣人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5-19 18:20

“广绣”是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民间刺绣工艺的统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特色闻名海内外。

5月16日,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应枫以《广绣芳华》为主题,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直播,讲述广绣上千年的历史,古今的代表性人物,当代广绣的精品力作。她表示,如今,还有一批年过花甲的广绣人坚守在手工广绣业内,不断努力与创新。广绣的风华还在,一批一批传承人成就了广绣,发展中的广绣也不断造就了她们的芳华。

图片

5月16日,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应枫以《广绣芳华》为主题,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直播。

广绣的千年技艺

何为广绣?曾应枫讲述道,广绣在历史上指以广州为中心,及其珠江三角洲一带(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20世纪80年代后,广绣与潮绣统称粤绣。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图片

广绣中绣得最多的岭南佳果荔枝。

她表示,有说广绣是中原传来,生活在岭南大地的历代的绣娘绣工更愿意相信那是源自海南黎族的刺绣。“南粤大地的刺绣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曾应枫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发掘南越王赵昩(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的陵墓,出土了用于包裹随葬器皿的丝织品,上有刺绣图案。在残片中看到“如叶脉状的纹样”。文物工作者如实记录有“绣纱”存在,可证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国(今广州地区一带)已有刺绣的存在。

曾应枫表示,广绣载入史册,实始于唐代印行苏鹗的《杜阳杂编》卷上。广绣扬名海外则是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彼时广州刺绣艺人不仅使用绒线绣,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勒线,用金线、银线刺绣。

明代,广绣迎来大发展的时期。无数绣品传播到海内外各大城市的码头、商铺与庙堂。广东增城女子陈瑞贞因刺绣手艺了得,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受明太祖晋升为“司綵”,成了朝廷掌管皇宫缯绵丝絮刺绣等事务的六品官员。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广绣的鼎盛时期。清初,广绣品为适应西方市场,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丰富绣品的表现力,广绣技艺要求更高。

图片

因加工刺绣的需要,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

随着外贸发展的需求,男性“花佬”挑起了广绣产业的大梁,清代广绣业在技艺和产能上都向前一步,成为了广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1929年,广州举办四川、湖南、苏州、广州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广绣作品获大奖,广绣以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蜚声中外。

广绣大师陈少芳

“广绣的选材、组材区别于画画,有着独特的广绣语言,还有深远的立意。”曾应枫在讲座中还向听众讲述了广绣工艺大师陈少芳的故事。

她表示,于1962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陈少芳尝试着把一些绘画的元素揉入刺绣当中,她把绣花针当作画笔,五彩的丝线做颜料,中西绘画、立体透视等表现手法也融入刺绣中,凭借超凡的想象力和毅力,丰富了传统广绣的艺术语言,一针一线地对传统广绣进行研究、改革与创新,所以她的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晨曦》是陈少芳的成名作。为了创作《晨曦》,陈少芳不下十多次到动物园观察孔雀的神态,反复思考如何动感地表现孔雀开屏的美,决定大胆地通过透视孔雀伸张的翼,将美的神态延伸到全个画面。在处理孔雀翎时,陈少芳充分运用传统广绣的色彩夸张、对比强烈的特点,将孔雀头刺绣成金黄颜色,然后色彩逐渐变化到暗面,绣为夸张的深红颜色。

图片

陈少芳的成名作《晨曦》。

从1990年开始,陈少芳用近十年之精力,绣成中国刺绣历史上最长的真丝绒绣长卷《岭南锦绣》。此作长13.8米,高1.2米,包含着广绣传统与创新的针法技巧,是一幅具有总结性与示范性的陈氏现代刺绣高精尖制品。

除陈少芳外,还有一批批当代广绣手艺人坚持走传统手工艺的路,推动广绣工艺传承发展。2012年8月,广州绣品工艺厂制作的巨幅粤绣《夏日海风》挂上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绣制《夏日海风》(纵3.5 米、横 7.5米),要求高、时间紧,面临诸多困难。最后由许炽光、伍洁仪等大师负责监制,集体绣制。曾应枫表示,自己曾问起广州绣品工艺厂一位年青的传承人,参与绣制《夏日海风》最大的收获与感触,她竟说:“是‘拆’,师傅舍得去拆,敢于去拆。”

图片

2012年8月,广州绣品工艺厂制作的巨幅粤绣《夏日海风》挂上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

非遗技艺的传承

曾应枫认为,传承发展广绣,要将画与绣结合,将“遗”转化为“产”。广绣与国画结合,成为当代广绣画的一大特色,使广绣的技艺有不断发展的空间。2011年,广州绣品工艺厂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合作,将院藏岭南画派代表作精品二十余件制成广绣作品。

曾应枫介绍,广绣与国画结合是百多年前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孜孜以求,并与他的同道陈树人、兄弟高奇峰、爱人宋铭黄身体力行。清光绪年间(1808年),广东省设立工艺局,主管工艺品生产,创办缤华艺术学校,聘请岭南画派名家高剑父任校长,校内专设了刺绣学科,聘请宋铭黄女士到缤华艺术学校教授刺绣。当时的设想是希望外销繁华的手工业能够救中国。广东一批美术精英加入了这大业。

“广绣与岭南画派的作品结合,是一次成功的二度创作,师傅们想到一定要绣得比原作要好,要靓。因为材质不同,画家写意画里的花鸟,一个泼墨就得绣上上千针线,将那些五色画面由广绣针法绣成画,他们经过了很大的努力,不断摸索、学习,既要保留岭南画派的特色,也要保持广绣特色。”曾应枫表示。

图片

许炽光刺绣赵少昂作品《月夜猿啼》。

2006年,粤绣(广绣)成为国家级首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曾应枫认为,广绣是岭南人民智慧的体现,它不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并衍生出丰富多样的针法与技法。当今时代巨变,需要文化部门、社会团体,学者、手艺人等形成合力,让广绣这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续绽放。

“广绣文化如同一口老井,上千年的内涵,与广州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广绣博物馆,整理出版更多书籍,把历史告知更多人,把更多大师手工绣品收藏起来,保存这段曾经辉煌的历史。”曾应枫说。

想了解更多关于本讲座的内容,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

https://m.mp.oeeee.com/live/7981_2f6ab823ffc781d8.html

为讲好广州故事,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系列活动,厚植城市人文情怀,让广大市民“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通讯员 彭丹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